晨星LL 作品

第617章 想到一塊去了

    對於“冷核聚變”這個詞,在學術界是個很尷尬的命題,因為與它伴隨著的往往都不是什麼有趣的事情。

    這個概念最早大概是出現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兩位德國化學家潘尼斯和彼得斯於1926年提出,關於在常溫下進行核聚變反應的設想。他們通過使氫通過加熱的鈀石棉,發現透過物中的氦,於是認定發生了聚變反應,並將研究成果發表在了《自然》上。

    這篇論文一經出現,立刻引起了相當範圍的轟動,不過很快遭到了時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盧瑟福的批評。而事實上,在後續的實驗中,兩人確實也沒能重複這一實驗,最後整個事件被認定為一次烏龍,以《自然》的撤稿收場。

    八十年代末,大概是整個冷核聚變研究的最高.潮。在猶他州鹽湖城猶他大學召開新聞發佈會上,弗萊希曼和龐斯公開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即,在室溫條件下,用一種特殊的重水電極裝置,在鈀電極上實現了持續的核聚變。

    這一發現在當時衝破了核聚變只能在上億度高溫下進行的傳統觀念,也讓遲遲無法兌現承諾的可控聚變研究者們看到了新的曙光。這一轟動效應所產生的熱潮很快席捲了整個北美,乃至世界,包括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普林斯頓pppl實驗室、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等等超過數十家研究機構,甚至是ibm公司的私人實驗室,都參與到了這場追逐新能源的競賽中,而媒體將兩人的研究成果稱之為“試管中的太陽”。

    然而好景不長,從美國核電巨頭與猶他大學實驗團隊簽訂合作研發協議,到意大利科研部強調把“冷核聚變研究”放在優先地位,比利時科研國務秘書辦公室專門召開專家會議,蘇聯莫斯科大學調集一流研究團隊準備全面鋪開冷聚變的研究……再到最後的涼涼,連一年的時間都不到。

    而這次世界範圍內的鬧劇,也徹底消耗了學術界對冷聚變的熱情。到現在雖然有相當稀少的科研團隊仍然在鍥而不捨地堅持著這一領域的研究,但由於熱核聚變的研究都一度半死不活,更別提聽著就令人頭大的冷核聚變了。

    目前整個學術界的態度是擱置爭議,並不徹底否認,但基本上也不抱任何希望。

    至於有沒有似乎可行的技術路線……

    硬要說的話其實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