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未時 作品

第八十五章:朝堂之爭,激烈洶湧,三日明意,決定生死【為最單純大佬加更】

    “趙大人也讀過書,自然明白這個道理,對吧?”

    聲音響起。

    是一位大儒。

    孫靜安。

    太文閣大學士,地位極高,也是最有希望在十年內晉升天地大儒之人。

    無論是在朝中還是在民間,都擁有極高的威望。

    他一開口,趙巖頓時不敢亂說什麼了。

    “孫大儒所言極是。”

    趙巖回應了一聲,而後不再說什麼。

    倒不是真不敢,主要是連孫靜安都開口了,他自然不敢說什麼。

    這是大儒。

    其地位比嚴磊都高一些,對付王景他沒有任何問題,但大儒出來了,他必須要退避。

    說不過,也懟不過。

    這一刻,大殿再一次安靜下來。

    女帝之聲繼續響起。

    “其他愛卿,對此事,有何見解?”

    她再次問道,由始至終都沒有參與鬥爭,只是簡單的詢問。

    但這就是帝王之術。

    “老臣有些意見。”

    也就在此時,一位老者開口。

    站在武將行列第三位,是安國公。

    國公之位,權傾朝野,幾乎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

    與大儒相比,不分仲伯。

    “陛下,老臣認為,這許清宵怒斥大儒,確有不尊,但文人儒道,尤其是立意之事,本身便有爭議,不尊上,是錯,可倚老賣老,也是錯,許清宵狂是狂妄一些,可算不上不孝。”

    “他為百姓伸冤,為無辜者伸冤,此事與嚴法有關,但有過錯,但理應諄諄教誨,而非嚴法處置,也算不上不忠。”

    “百姓民怨,當為各地官員之責,老陳想問問孫儒,為何百姓寧可相信許清宵,也不相信堂堂之大儒?莫要說什麼許清宵蠱惑人心,一個區區儒生,拿什麼蠱惑人心?難道大儒說話還沒一個儒生說話有用?此為不義嗎?”

    “至於聖意之說,朱聖有言,望後世出才,難道說出不同的立意,就是不仁嗎?”

    “天地一切,週而復始,朱聖也並非天下第一聖人,即便是聖人在世,也希望見到更加有才華之人出世。”

    “孫儒之言,王景之言,是否過於偏激?”

    大殿內,安國公的聲音很平靜,但卻將孫儒的進攻,化解的乾乾淨淨,為許清宵洗的乾乾淨淨。

    儒官皆然皺眉,一個趙巖出來攪局就算了,沒想到安國公也出來攪局,這幫武官當真是手段卑鄙。

    只是心裡不爽,朝堂上不能表現出來,只能老老實實等孫儒開口了。

    片刻後,孫靜安之聲再次響起。

    “安國公之言,老夫能夠理解。”

    “但無論如何,頂撞大儒,不敬聖意,不尊皇權,還是無法改變。”

    孫靜安再次開口,依舊是抓住這三點,堅持抨擊許清宵。

    然而安國公卻搖了搖頭。

    “不敬聖意有些言重。”

    “他許清宵也是讀書人,若真不尊聖意,怎可能成為讀書人?又如何寫出絕世文章?”

    “若是孫大人不喜,大可讓陛下擬一道聖旨,待他來京城之後,去大魏文宮,為聖人燒香,也算是以正自身。”

    “至於頂撞大儒,再讓他親自去致歉,也算皆大歡喜,既留有大才,又能化干戈為玉帛,豈不美哉?”

    “陛下,您意下如何?”

    安國公笑道。

    他屢屢出言幫助許清宵,原因是三點。

    其一,許清宵是大才,天機臺透過消息,許清宵命掌兵伐,或許以後能入武官,算是種下善果。

    其二,皇帝看樣子也不希望鬧得太大,當然這只是自己猜想。

    其三,噁心噁心這幫儒官也是好事,這幾年北伐之事,被儒官氣了多少次,還歷歷在目。

    所以他一直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而這朝堂爭鬥,就是把一件事拿出來,各自拿出自己的想法,不想要解決,那就一直扯,扯到非要解決的地步再來解決。

    想要解決很簡單,你退一步,我退一步,事就辦好了。

    安國公也不是完全為許清宵開脫罪名。

    方才所說,讓許清宵去找嚴磊致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也算是沒有損儒家面子。

    算是自己退了一步。

    至於答不答應,就看孫靜安的意思了。

    大魏女帝沒有說話,只是將其目光落在了孫靜安身上。

    若是他沒什麼異議,就按這個來。

    若是他有異議,就聽聽看。

    孫靜安緩緩搖了搖頭。

    隨後看向女帝道。

    “陛下,安國公惜才,臣,明白,也敬重,只是道歉若有用的話,還需要律法作甚?”

    “嚴儒已經被氣至臥病,再讓許清宵前去,豈不是加重病情?”

    “臣認為,此人必要嚴法,發配邊疆或許有些嚴酷,念在他大才,剝奪功名,牢獄十年。”

    “陛下覺得如何?”

    孫靜安開口,他思考一番,也算是退步。

    至於安國公解決辦法,想草草了事,自然不行。

    許清宵必須要受到懲罰,而且是極為嚴重的懲罰。

    只是此話一說。

    安國公再次出聲。

    “一場誤會,鬧得如此之大。”

    “孫大儒,您覺得有必要嗎?”

    “大魏北伐之後,人才缺失,只要不是犯了大錯,理應該得過且過。”

    安國公如此說道。

    可孫靜安卻緩緩道。

    “安國公,一生征戰,老夫佩服,可文人之事,安國公還是不要插手,不尊聖人,對我等來說,是天大的事情,並非是國公口中的小事。”

    孫靜安不想與安國公繼續扯皮了。

    他話說的很絕,甚至帶著一些其他意思。

    聲音響起。

    安國公也不由冷笑。

    “朝堂之上,就是朝堂的事,還分什麼文人不文人?”

    “陛下,老臣認為,嚴法過於殘酷,實在不利於大魏發展,老臣建議,小懲大誡,以教誨為主,懲戒為輔。”

    安國公開口。

    既然不好好說話,那就繼續槓。

    反正輸贏我都沒壞處。

    “陛下,此事涉及天下文人,若不嚴懲,難以安天下文人之心。”

    “還望陛下明鑑!”

    “嚴懲許清宵。”

    孫靜安直接開口,緊接著跪在地上,朝著女帝一拜,態度堅決。

    下一刻,幾乎一半的儒官出列,跪在地上大聲道。

    “還望陛下明鑑。”

    他們齊齊開口,懇求皇帝下令。

    至於沒有出列的一半,倒不是說支持許清宵,而是朝堂上的規矩,任何事情,都不能傾巢而出,萬一真惹上麻煩,至少還有部分人能夠保留下來。

    不至於全軍覆沒。

    “陛下天下文人又不是全是朱聖門徒,再者許清宵也並無大錯,就這般嚴懲,反倒是會傷了天下文人之心,如今大魏,求賢若渴,非常時期,非常對待。”

    “懇請陛下法外開恩,從輕發落。”

    安國公脾氣也上來了,一番話說完,也跪在地上。

    很快一大半的武官也紛紛跪下,有模有樣地學著。

    兩邊直接槓上了。

    但這是常態,甚至武帝在世之時,還發生過雙方動粗之事。

    “侮辱聖人,在國公口中,竟不是大錯?”

    孫靜安看向安國公,語氣冷冽道。

    “聖人之意,的確不可辱,但許清宵並非是朱聖門徒,他即將要明意。”

    “說句不好聽的話,若是許清宵明意成功,而且的確不是朱聖之意,那就不存在任何有辱聖人之言。”

    “至於頂撞大儒,更是無稽之談,非朱聖之意,頂撞就頂撞了,我雖不是儒生,但也閱覽聖書,貌似天下群書之中,哪怕是聖人自傳。”

    “也沒有說過大儒之言,就一定是對的吧?”

    安國公也是老狐狸一個。

    瞬間從中找到破綻,給予回擊。

    畢竟這件事情,本身就是雙方皆有過錯。

    許清宵存在問題,嚴磊也存在問題。

    無非就是許清宵沒有大儒品位,也顯得年幼,不尊長輩是錯。

    但嚴磊倚老賣老也是錯。

    我好聲好氣跟你說,你不聽是吧?

    那行。

    索性,既然這件事情上撕破了臉,反正互相看互相不順眼已經很久了。

    那就直接攤開了說,不必這麼拐彎抹角。

    你說許清宵不尊重聖人?不尊重大儒?

    可若是許清宵不走朱聖之意,這個說法就不成立。

    那就沒有任何懲罰了。

    此言一出。

    孫靜安繼續開口。

    “安國公所言極是,倘若許清宵明意非朱聖,立意也非朱聖,的確是空談。”

    “可安國公又怎能知曉,許清宵不是立朱聖之意呢?”

    孫靜安回擊道。

    這話一說,安國公有些沉默了。

    但很快,安國公繼續開口道。

    “老夫聽聞許清宵說要三日明意,三日時間不長,不如等等看,看看許清宵是否能明意。”

    安國公回答道。

    只是孫靜安搖了搖頭道。

    “他剛剛晉升八品,三日明意,根本不可能,不過是一時胡話。”

    孫靜安如此說道。

    不認為許清宵能做到。

    “那萬一呢?”

    “這天下哪裡有什麼不可能的?孫大儒未免有些太自負了吧?”

    安國公平靜道。

    “你這已經是胡攪蠻纏了,不與你說。”

    孫靜安不想搭理安國公,而是看向女帝道。

    “陛下,許清宵之惡,為窮兇極惡,若不嚴懲,天下文人皆然不服。”

    “請陛下嚴懲。”

    孫靜安依舊要求嚴懲許清宵。

    無論如何都要嚴懲。

    “陛下,老臣不認同,此事如老臣方才所說,只是一場誤會,退一萬步來說,當真不是誤會,那又如何?”

    “他許清宵又非明朱聖之意,之前種種,也算不上什麼大錯。”

    “臣建議,不如給許清宵三日時間,看看他能否明意,若是三日明意,此事就算了。”

    “若是不能,到時再議,也不是不行。”

    安國公如此說道,目光也看向女帝。

    雙方勢力是徹底槓上。

    但到底如何,還是要看皇帝抉擇。

    “允!”

    半響。

    女帝的聲音響起。

    僅僅只是一個字,便決定了這件事情。

    “陛下,不可啊,此事......關乎天下文人,關乎聖人之威。”

    “還望陛下三思,若不大懲許清宵,臣等還有什麼顏面面對天下文人?面對朱聖門徒?”

    “若如此,還不如告老還鄉,也免得被天下文人嗤笑。”

    孫靜安開口。

    到了此時,他直接放大招了。

    用告老還鄉來逼皇帝。

    這也是自古以來,所有儒官最喜歡做的事情。

    “放肆。”

    當下。

    女帝之聲響起。

    簡簡單單兩個字,滿朝文武齊齊跪下,不敢出聲。

    孫靜安太過於激進了。

    拿這個來威脅皇帝,實在是有些激進。

    “陛下!”

    “臣,為的是天下文人,為的是大魏王朝,若有人羞辱聖人,不受懲戒。”

    “那禮樂崩壞啊!”

    孫靜安大聲說道。

    鐵了心要嚴懲許清宵。

    大殿安靜。

    女帝沉默。

    百官也沉默。

    過了半響。

    女帝的聲音緩緩響起。

    “三日內,看看許清宵能否明意。”

    “若能明意,如安國公所說,許清宵並非是朱聖之意,此事到此為止!”

    “若明意之後,是朱聖之意,則為辱聖,依法處置。”

    “若未能明意,三日之後,再來定奪。”

    “退朝。”

    女帝開口,意簡言駭。

    孫靜安想再說什麼,可也意識到,陛下開口,就不能在強求什麼了。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百官高呼,隨後起身退朝。

    這一次爭鬥,沒有什麼結果,但眾人都知曉,天大的壓力落在了許清宵身上,安國公為許清宵做了很多,可到底能不能幫到許清宵。

    還是得看許清宵能否立意成功。

    也就在此時,百官快離開殿門時,女帝的聲音,又緩緩響起。

    “若許清宵明意,並非朱聖之意,孫愛卿,的確可以考慮告老還鄉。”

    聲音響起。

    百官一愣,眾儒官臉色皆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