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左辰 作品

第五百一十六章 春闈之後

    蘇宸沒有第一個交卷,還是等有人交卷之後,他才選擇交卷。

    這樣不那麼凸顯,但蘇宸的名氣,在此誰人不知,所以,考官和巡考等,不止一次從他身邊路過,恨不得親眼看看他寫什麼。

    但蘇宸都蓋住了,免得他們亂傳。

    試卷採用了糊名裝封的形式,然後上交,在混合裝訂在一起。

    根據史書記載,古代科舉封卷制度正式起始於宋朝。據《宋史·選舉》說,宋太宗淳化年間,為“革考官窩私之弊”,採用監丞陳靖的建議,推行“糊名考校”法,科考時在試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貫,決定錄取卷後再拆開彌封。

    具體做法是把試卷糊住姓名,這叫“彌封”。方法是在試卷交上來後,先由彌封官將卷面折疊,封藏應試者的姓名,編上紅號。然後由謄錄人員將試卷用硃筆謄寫,稱為“硃卷”,將它送考官評閱。

    放榜的時候,按取中的“硃卷”紅號,去調取“黑卷”拆封,看到考生真正卷子,最後唱名寫榜。

    南唐的做法,還沒有這麼麻煩,但也知道先同一蓋住這些姓名,以免判卷者根據人名,徇私舞弊。在重新抄錄方面,倒是沒有要求,所以,卷子還是考生自己的字體。

    蘇宸走出了考場,鬆了一口氣,自己七言絕句、長短詞、散文章,都用的蘇軾大文豪的巔峰作品,沒理由不得狀元。

    如果是在明清,還不好說,可能更注重形式等,但在南唐這種皇帝都是詞帝的情況下,文學性愈發重要。

    南唐文學環境,反而更適合蘇軾的作品,摘得桂冠。

    這次蘇宸有了入門的經驗,在出貢院時,長髮前披一些,單手遮臉,跟在人群后,低調走出來。

    途中,不少科舉的士子,在談論著試題難度。

    “今年春闈的三道題,並不難,幸虧以前我寫過登山的七言絕句,正好扣題了。”

    “王兄好運啊!”

    “我在岳陽樓記出來之後,有感而發,也模仿寫過芙蓉樓記,這次剛好用到。”

    “我也寫過幾篇懷古詠志的長短詞,倒是節省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