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宗宗主 作品

第149章 該狠則狠

    “重慶、忠州、夔州、太平以及石柱、酉陽一線可交給倪文禎負責,然後令各地大軍配合,如此一來,問題應該不大;順慶、達州、保寧以及漢中等地,屬下親自去一趟吧。”顧德全聞言想了想說道:“不過,當前我們只能同第一次土改那樣,在軍隊的壓制下,強制土改了。”

    黎漢明聞言想了想,隨即點了點頭道:“可以,當前我們需要的是百姓的支持,有了人民群眾,我們才能有充足的兵源,至於那些不配合的鄉紳地主,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吧。”

    有了重慶鄉紳之亂的教訓,黎漢明也明白,土地革命,不流血是不可能的,要麼自己人流血,要麼就讓鄉紳地主流血。

    當前的土地革命就只是一個選擇題,並且還是一個二選一的選擇題,對黎漢明如此,對鄉紳地主亦是如此。

    想了想黎漢明交待道:“到目前為止,我們能用的人還是太少,還是那句話,有合適的人選,便多帶一些出來吧。”

    “是!”顧德全聞言連忙拱手道:“我們一直都帶著一批人的,只是他們現在能力還不夠,不足以主政一方,屬下與、黎、胡二位部長經過慎重考慮後決定,再帶著他們出幾次任務後,應該就差不多了。”

    土地改革是必須進行的,每個王朝的初期都是少量人口、大量土地,處於人少地多的環境。

    隨著太平盛世到來,人口逐漸增多,土地的開墾卻有上限,造成人均土地佔有量逐漸減少的局面。

    再加上強有力者大肆兼併土地,於是又有無數人沒有田種,只好成群結隊外出謀生,形成不受管束的流民潮。

    一旦遇到天災人禍,王朝也就完蛋。

    這種圍繞土地形成的輪迴,在工業化時代來臨之前,每個王朝都難以避免,它們始終挺不過三百年一次的週期律。

    而處於週期律中心的,則是鄉紳地主。

    鄉紳地主是土地兼併的主力軍,也是農業時代的既得利益者,當然,土地做為唯一生產資料的農業時代,想發家致富只有買田置地,再加上娶妻生子可謂人生美滿。

    可是工業時代來臨以後,純粹的農業地主已經成為歷史進程的絆腳石。

    如果不積極轉型升級,一定會有人熱情幫忙。

    土地經濟擁有很強的封閉性,一旦投資成功,只要不出什麼大的變動,子子孫孫都可以衣食無憂。

    甚至土地經濟是一種複利投資。

    假如隔壁老王有100畝土地,再想兼併100畝就很難,只好一畝一畝的慢慢往家裡樓,直到老王晚年的時候,已經積攢了200畝土地。

    有這樣的基礎,老王的兒子就可以勾結官府,進入當地的核心圈子,兼併起來速度更快。

    如果發展順利的話,老王的孫子接掌家業時,已經坐擁良田千畝。

    那麼問題來了:王家的後代還需要奮鬥嗎?

    顯然不需要了。

    既然土地數量是有限的,每個地主的土地佔有量也是有限的,一旦達到某個峰值之後,增長必然會停止。

    經濟增長的天花板壓得這麼低,對於地主來說是好事,求之不得的好事。

    老王的後人累死也種不完千畝良田,那就不如租給佃戶,每年按時收租就好,這是一種特別穩妥的經營方式。

    這才是地主的鐵桿莊稼,只要土地在手,子子孫孫都能享受好生活。

    由於土地瓜分完畢,佃戶只能租田種。

    不是租王家的地,就是租李家的地,反正就這麼幾家人,只要不租就得全家餓死......於是,地主可以聯合起來抬高地租。

    愛租不租,我可沒有強迫你哦,餓死活該。

    這樣一來,佃戶對地主的人身依附越來越強,越來越活的沒有尊嚴。

    而對於地主們來說,既然可以趴在土地上生活,地主們投資工業的慾望顯然很低。

    土地不會跑,只要地契在手,種出來的糧食一定是自己家的,只要社會形態不變,地主就餓不死。

    而投資工業是有風險的。取出多年積蓄來投資辦廠,一個不小心就關門倒閉,虧不虧啊。仔細想想,還是當地主靠譜。

    地主基本不從事創造性的工業生產,想用什麼東西買就行了,至於從哪裡買是無所謂的。

    他們把財富全部存起來,基本不會用於對外投資,唯一的消費是改善個人生活,希望依靠地主實現工業化是痴人說夢。

    他們能帶動的產業,只有奢侈品和房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