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宗宗主 作品

第264章 暹羅

    或因謀生,或因躲避戰亂,中國人自古以來便有移居海外的傳統,而且人數越來越多,涉足的地區越來越廣,所以便有了一個說法,叫做“有陽光的地方就有華人”。

    這些移居海外的華人,在移居國紮根、發展,在各領域出人頭地的都不在少數,甚至還有人實現海外建國夢,成為所在國的“國父”。

    鄭信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他生活的時代,恰好處於清朝雍正、乾隆二帝在位時期。

    鄭信祖籍為廣東省澄海縣華富村,為其父鄭鏞移居暹羅後娶當地女子為妻後所生。

    鄭鏞去世後,鄭信拜父親的好友、權臣坡耶節基為義父,從充當宮廷侍衛開始,不斷積累功績,最終晉升為達城城主,封侯爵即披耶,所以鄭信在史書中又被稱為披耶達,即達城侯爵。

    按照史書的記載,鄭信不僅擅長編寫劇本、詩、歌等文學作品,還精通律志、兵法和騎術,並且能熟練地操作多種武器,是一位文武兼備、多才多藝的人物。

    在任職達城期間,鄭信勤於政事、愛民如子,將該地治理的井井有條、欣欣向榮,並因此在國內建立起超高的聲譽,人氣爆棚。

    老王毋隆葛駕崩後,新王億卡塔繼位,鄰邦緬甸趁暹羅國喪期間入侵。當此危難之際,極富軍事天賦的鄭信被召回京師協助禦敵。

    緬甸大軍進攻暹羅,被安逸吞噬的暹羅王室已經喪失了指揮戰鬥的能力,只得將希望寄託在虛無縹緲的神靈身上。

    王室無心戀戰,前方戰場上的暹羅軍隊自然是節節敗退,緬甸大軍如入無人之境,一路打到暹羅首都阿瑜陀耶。

    隨著戰爭日趨僵持,鄭信眼見死守無望,遂率孤軍出城募兵以馳援,儘管有鄭信的苦力支撐,可惜的是,腐朽不堪的大城王朝根本無法抵禦緬甸精兵的進攻。

    阿瑜陀耶的守城部隊決定分六路兵馬突出緬甸大軍的包圍圈,兵家大忌分兵突圍,突圍部隊被各個擊破。

    敗軍欲回城,卻只享受到羅成的待遇,為了活命,只能四散於野。

    再無兵力的阿瑜陀耶,一瞬間就被緬甸大軍吞噬,鄭信還沒有來得及回防,大城府就已被緬軍攻破,暹羅政府宣告倒臺。

    憤怒的緬軍們進行了大範圍屠戮,鄭信的親屬無一倖免。於是,這位身負國仇家恨的青年發誓要報此大仇,便帶著殘餘部隊在東南部的羅勇府建立根據地,重新招兵買馬,經過半年的精心準備開始大舉反攻。

    恰逢清軍進攻緬甸,而且已經打到了緬甸的首都阿瓦,泰國境內的緬甸大軍不得不迅速回防,給了鄭信喘息的機會。

    鄭信在得知緬甸得主力回撤的時候,立即組織剩餘軍隊在羅勇這個地方修養。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修養,在加上當時華僑的支持,鄭信的實力得到了迅速恢復,甚至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鄭信開始帶領著軍隊收復暹羅。

    大清實力強盛,腹背受敵的緬甸再也沒有之前的英勇,只是經過了幾個月的時間,鄭信就收復了失地。

    平定各地諸侯之後,鄭信在吞武裡宣佈稱帝,成為泰國曆史上第一位華裔皇帝。

    此後十數年間,鄭信在陸續消滅各地割據勢力、完成統一暹羅之餘,又向南掌、金邊王朝等地擴張,並再次擊退緬軍大規模的入侵。

    至此,鄭信不僅恢復了大城王朝時期的疆域,也使得自己的威望達到頂峰,並因此獲得“大帝”的稱號,被國民視為再造國家的民族英雄。

    鄭信在位前期銳意改革、開疆拓土,誠為一代聖王,然而晚年卻因窮兵黷武、大肆寵佛給國家帶來重重危機,搞得民不聊生,所以失敗也早已註定。

    加之鄭信晚年性格暴躁、偏信多疑,臣屬動輒被殺,也令很多將領人心惟危。

    就在這樣微妙而緊張的環境下,鄭信還派遣昭披耶卻克里率領主力部隊前往到柬埔寨,與安南阮氏廣南軍對峙,以爭奪對柬埔寨的宗主權。

    誰知一些反對勢力趁國內空虛之際掀起叛亂,鄭信派出剩餘部隊前往平叛,卻不料平叛將領臨陣倒戈,無兵可用的鄭信只得遜位為僧。

    昭披耶卻克里得知此事後,立即與廣南軍議和,隨即率軍返回國內平叛,形勢穩定後,昭披耶卻克里在大臣支持下稱王,遷都曼谷,建立卻克里王朝,史稱“拉瑪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