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各懷心思




一行人在郭申的帶領下看著各種機械設備,評估著生產能力。



周瑞眼睛一掃機床設備的銘牌,發現都是些不認識的牌子有些驚訝。



但是一看技術參數,又都是比較高端的機床,國內很難買到,有國產也產量不多。



林炬對此的解釋是這些機床是代理商提供的,避開制裁換了銘牌才糊弄過去,好在周瑞也沒有追問。



不管怎麼說,無論是內行人還是外行人,參觀完的感受都是:好!



廠房的條件和機器都太好了,又是全新安裝的,感覺都在閃閃發光。



愛國華僑郭申更是能以標準的英語專業術語講解,更是讓人信服地叫一聲“郭總師”。



當參觀完畢,學校一行人的心理也發生了變化,覺得相對不靠譜的一方反而是自己。



接下來的合作方式就在拖拉機廠會議室,這裡也被裝修一新。



這次雙方相對而坐,有郭申等專業人士壓陣,校方也不得不認真應對。



到了下午,雙方才達成了初步意向。



首先是資金,首先林炬絕不會買衛星,但校方也給不出1萬美元每公斤的發射費用,又考慮到首次發射,於是達成如下協議:



1.校方決定同時參與火箭和衛星項目,並拿出一千萬資金進組,成果雙方共享。



2.衛星實際上學校包辦,並要於30天內完成,質量控制在400公斤以下,需具備一定科學探測功能。



3.校方派出不少於10名教授和20名從業人員輔助火箭製造,補貼由林炬發放。



4.郭申為總師,童培強、周瑞擔任副總師。



林炬和郭申都不瞭解南方機械學院的具體實力,所以覺得還算不錯,還拿到了一千萬資金,這下資金完全充裕了。



但站在學校一方,眾人則是強行忍住千萬不要笑出來。



只要項目成功,學校明年的預算隨便增加兩個億,同時還能通過航天項目增強實力,打響名氣,簡直是雙贏——指他們自己贏兩遍。



唯一的問題是林炬給的時間很緊,30天完成衛星設計製造,不過好在也不需要複雜功能,大不了全體吃住實驗室,拼了也要搞出衛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