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需要點鈈和鈾

京城,林炬坐在演播室裡,接受晚間新聞後的訪談採訪。



這次訪談的時間是2個小時,但最終放出來應該是10到15分鐘,所以可以輕鬆些,大不了導播多剪輯幾次。



坐在單人沙發上,斜坐在對面的主持人嚮導播示意:



“林先生,馬上就要開始錄製了,我們準備的問題您應該都看過,錄製完如果有什麼地方有問題可以修改或者重新錄製。”



林炬點點頭,訪談正式開始。



略去一些引入背景和熱場的小問題,主持人慢慢進入整體:



“為什麼您會想到創辦航天企業呢?在大多人的印象裡,航天似乎都是個只有投資沒有回報的領域。”



林炬:“很多年前,阿美就有機構做過調研,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將會產生7到12元的回報,這說明很早以前航天其實就是個能賺錢的領域,只是那個時候是間接的而已。”



主持人:“那現在的新遠宇航動力已經可以直接獲得回報了嗎?”



林炬:“這依賴於技術進步,技術越先進使用成本只會越低,可重複使用的火箭和航天器是關鍵,神舟飛船的製造成本是10億元,h1航天飛機比它更貴,但如果使用2次,單價就比飛船低,而首次以後的發射只需要用很少的錢維護就夠了。”



主持人:“但是,在新遠之前沒有企業實現成功的火箭回收,您是如何篤定它一定能成功呢?”



當然是開掛啦。



林炬:“技術進步具有必然性,一枚火箭的製造成本如此昂貴卻僅僅使用一次就丟棄掉是不正常的,況且在我們之前就有人做過嘗試。”



主持人:“是馬一龍的specax嗎?可是他們實現成功回收的時間比你們更晚。”



林炬:“太空是對全人類開放的,我很敬佩馬一龍在火箭垂直回收領域的大膽嘗試,這也是我堅定這方面信心的原因,不過上個世紀nACA和聯盟就已經嘗試過,只是受限於時代原因失敗了。”



主持人:“新遠宇航動力在技術上好像擁有很強大的支持,不管是回收火箭還是重型火箭,都是一次成功,您有什麼訣竅嗎?”



林炬:“我並不是火箭專家,技術方面也從未參與,但我信任我的工程師們,管理崗位都是技術性的,放手讓科學家大膽去做,能不能、怎麼做都讓他們決定,我只想辦法提供資金和設備支持。”



主持人:“外界還傳言,您的企業有很多海外華人甚至外國人加入,這也是技術上領先的一部分嗎?”



林炬:“我們在海外有相當多優秀的學者,祖國在變得越來越好,只要給他們發揮的空間,他們是願意建設祖國的。”



主持人(想要說點什麼但放棄):“新遠二號火箭超越了航天局在研的長征五號重型火箭,也是亞洲最強大、世界上都領先的重型火箭,你們還有航天飛機,作為一家民營企業,您覺得能用這些技術做些什麼?”



林炬(笑了笑):“科學探索既然不分國界,自然也不分公私,近代歷史上很多科學研究也是私人支持的,除了維持必要的運營,新遠宇航動力將持續對外進行探索計劃,永無止境。”



“……”



訪談播出後,林炬那句“放手讓科學家大膽去做”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尤其是在學術界以及航天局內部。



航天局對新遠二號和h1航天飛機的成功深感震撼,內部接連開會找原因,現在倒是有個勉強可以歸結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