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交換

這也就是為什麼航天上用的芯片其實製程都不高,因為晶體管越小越密集,遭受粒子流和射線轟擊後的故障概率就越大。

老馬和六角大樓正在發射,尚未組網的第一代星鏈為了節約成本,使用了很多消費級電子芯片。

這些芯片的性能遠強於航天專用芯片,還因為超大的市場保有量價格便宜,所以看起來“星鏈”又便宜又好。

然而只需要一場小小的太陽風暴或者異常強電磁干擾,就可能直接摧毀這些芯片。

傳統衛星遇到干擾短暫失靈,干擾過去之後嘗試通電就能繼續用,一顆衛星普遍具有10年以上壽命,“星鏈”的壽命完全看運氣。

運氣好的話可以一直用下去,運氣不好發射即失聯……

這還是地球表面和周圍運行的衛星和航天器,有著地球磁場形成的天然保護,往往宇宙射線抵達的時候已經被削弱很多了。

飛出地球去月球、火星,乃至深空飛行的時候,各種惡劣的射線會對芯片造成嚴重的干擾。

為什麼阿爾忒彌斯計劃和曙光計劃都要分別發送一艘無人和有人飛船去月球繞一圈?

就是因為越過地球軌道以後會經過高能輻射帶,失去了地球磁場的保護,宇宙射線更加猛烈,會對宇航員造成嚴重威脅。

包括星載計算機,越是複雜和龐大的任務對性能要求更高,過去需要不斷疊加保護措施和冗餘模塊來保證工作可靠。

但是三進制芯片相比二進制更加可靠,尤其是在正負問題上幾乎不會出錯,這就可以在保證可靠度的同時不斷提升性能。

更優秀的,是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潛力。

由於傳統計算機科學的落後,華國很早就啟動了對光子計算、量子計算的研究,希望能“彎道超車”,積累的經驗甚至超過阿美和歐洲。

在拿到三進制技術後,京城科學技術大學的量子實驗室率先意識到其原理與量子計算類似,嘗試在其基礎上進行量子計算。

前些天的時候彭健夫又主導了一次突破,利用鐵氧化體構建的三進制/量子雙重計算平臺實現首次試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