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無水 作品

第1148章 大學

    秦末之後,幾代大漢天子勵精圖治,與民休養生息之下,天下間總算是逐漸太平下來。

    因為戰火躲進深山老林之中的人,也是逐漸從大山裡出來開始重新生活。

    而諸子百家們,也是紛紛開宗立派,傳播自己的學說。

    隨著生活安定下來,各家的弟子也是越來越多。

    然後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出現了,這些弟子該如何去安排出路。

    人家花費了時間和金錢,總是要有目的的。不可能完全只是因為興趣愛好。

    在大漢這裡,諸子百家的弟子們,第一志願自然是做公務猿,也就是出仕朝廷。

    實在不行的話,才會去諸侯勳貴以及劉氏諸侯王那兒做個門客什麼的。

    之前想要出仕朝廷,要麼你是勳貴之後,可以花錢做個捐官。要麼你就是名氣極大,到了皇帝都要親自下詔徵召你的程度。

    否則的話,就只能是等著被那些大佬們所看上,然後舉薦你做官。

    這種制度的弊端,自然不必多說。

    在解決了平民百姓們的吃飯問題之後,王霄立馬就著手做考試這件事情。

    解決百姓們吃飯問題,那是大漢穩定的基礎。而廢除舉薦制度,改為公務猿考試,則是清除暗瘡為大漢的迅速發展提供動力。

    至於所謂的學派之爭,作為穿越人士,王霄自然不可能給儒家一家獨大的機會。

    原因也是很簡單,儒家獨大的話,大漢可以一時得利。可隨著儒家越來越壯大,最後的結果就是流毒無窮。

    明末那些‘頭皮癢’‘水太涼’的東林黨就不用多說了。

    明朝之前的儒家文官們,也是在挑戰人類道德極限。

    像是皇帝讓文臣去視察秋收,去治理河道什麼的。文臣就說‘有辱斯文’然後拒絕去。

    身為朝廷官吏不去辦實事,還說什麼有辱斯文。斯文是個什麼玩意?能打死否?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事情,那自然是因為儒家獨大所帶來的災難。

    沒了墨家,科技進步就停滯不前。

    沒了農家,百姓糧食產量幾千年都沒什麼太大的增加。

    沒了兵家,後世朝代被異族欺辱成什麼樣子了。

    沒了法家,百姓們只能是指望出現幾個千年不遇的青天大老爺來為民做主。

    沒了縱橫家,對外交流的時候只剩下了妄自尊大,把吃虧當做有面子。

    儒家除了能做好詩詞歌賦,寫字寫的好看之外,有個屁用。

    兩千年的時間啊,要是能一直保持住諸子百家爭鳴,從而推動科技與社會進步,不斷向外拓展生存空間的話,哪裡還有什麼歐羅巴人的事兒。

    所以,王霄對待諸子百家的態度非常認真。

    那就是打壓儒家,然後去捧其他學派。

    單純依靠王霄一個人的力量去捧,效果不見得會有多大。

    所以王霄選擇了另外一個方式,那就是把諸子百家集中起來,建立一座綜合性的大學。

    當然,按照這個時代的說辭,應該叫做太學。

    太學古已有之,早在夏商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太學的雛形。

    三皇五帝時期名曰成均,在夏為東序,在商為右學,周代的太學名為上庠又叫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