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莞那些年 作品

第371章 大談養豬


                 田裡幾乎沒有機械化的影子,全靠人力和牲畜,每家每戶都喂幾十只雞,再喂一頭豬,有條件的喂兩頭。

  這些人餵豬的主要飼料是糠和剩菜剩飯,不夠就用家裡吃不完的南瓜和紅薯頂替,還不夠就去打豬草和摘構樹葉。

  反正是不會花錢買豬飼料餵豬的,因此,豬長得慢,幾乎要一年才能出欄。

  所以,楊家壪的人民從來沒有覺得養豬能賺錢,對於他們來說,養豬就是把剩菜剩飯利用好,到年底把豬賣了能攢夠千把塊錢就不錯了,從來沒有人想過專門用豬飼料養豬。

  “我以為,這就是很適合在農村發展的項目,而且每家每戶都可以參與。”楊銘說道。

  “可是,就算養十頭一年也就賺五千塊錢,這還不如出去打工呢?”

  “哎,所以都像你這樣想,咱們村就永遠也別想發展起來。豬圈家家戶戶都有吧?像這樣一個豬圈可以養三四頭豬,豬其實一年可以養兩批半,那樣是不是相當於輕輕鬆鬆一年養十頭呀?等有了經驗,再加蓋豬圈,一年養個二三十頭,那是不是就可以賺一萬五千塊了?再加上其他的收成,一年賺兩萬沒問題吧?發展個兩三年,家家戶戶都能養五六十頭豬,一年賺個三萬塊錢沒問題。”

  養豬用那種小農思維是永遠賺不到大錢的,只有搞成產業鏈,才能賺到大錢。

  但是,王家壪沒有那個條件,那隻能先搞搞小規模的養殖,等各方面條件都成熟了再去搞產業鏈,比如:家家戶戶都喂兩頭母豬、能自己配製豬飼料等等。

  “你這樣一說也有道理,我原本是想搞經濟大棚的,但是那個前期投入太多,而且還不好賣,也就遲遲沒有下定主意。”

  “楊俊呀,經濟大棚也不是不可以搞,主要是現階段不行,要等家家戶戶條件好一點了才能搞。”

  “為什麼呢?”

  “首先,就像你說的,大棚投入太大,那個成本不亞於蓋一棟樓房,咱們村的村民肯定是沒有這個實力的,其次,大棚也要成規模才可以,那個東西要統購統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