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濤萬曆皇帝 作品

115 九卿逼宮2

  可仔細想想吧,有個邏輯錯誤。宋朝是無力北上,出於耗費比改用了種樹、挖池塘和築寨堡來防禦。但大明朝建立的時候北方疆域早就超過了現如今長城的位置,為什麼不在更北的地方修築長城呢?

  “順群山走勢而下可事半功倍,易守難攻!”李廷機補充了一條,別看他是禮部官員,倒是什麼都懂點。

  實際上明代的各部官員,包括兵部,都是文官,整天除了開會就是公文往來,並不用懂太多軍事理論,更不需要從軍背景。禮部官員和兵部官員對軍事問題理解的程度差不多,保不齊哪天禮部尚書就平調兵部當一把手了呢。

  這也是明朝體系中一個很大的弱點,專業的事情並不由專業人士在做,總是外行領導內行。歷史書上說宋朝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實際上明朝更甚。平日裡訓練、考核由五軍都督府負責,出兵打仗的時候則由兵部安排調配。

  戚繼光、麻貴、李成梁等邊軍悍將為何能在對外作戰中取得好成績?除了軍事素養之外,他們都有自己的私軍。以此為骨幹再指揮朝廷派來的軍隊,戰鬥力直接上升一個檔次,受到的掣肘也少。

  “不全是,看清楚,再往北也有群山綿延,更有黃河天塹,為何不到河邊修築?”可惜這番說辭漏洞太多,隨便看看地圖就一目瞭然了。

  “北地荒涼,不宜耕種,無法為邊塞大軍提供糧草,佔之無用棄之可惜。”眼見兩位尚書的回答都被皇帝有理有據的駁回,局面不太妙,左都御史溫純再次出面作答。

  “嗯,溫御史說得有些道理了,但依舊是流於表面不曾深入。放在茶肆酒樓,聚三五親朋閒聊,如此說辭已顯知識淵博。然諸位乃我朝重臣,僅知其一不知其二,該如何運籌帷幄?”

  自打有人提出殿試題目太偏,希望改進彌補的話題之後,洪濤就有種感覺,禮部尚書李廷機言辭最激勵、態度最堅決,像是個領頭人。

  但起作用最大的卻是左都御史溫純,總能在關鍵時刻救場,如果沒他撐著,李廷機、李戴、蕭大亨等人早就扛不住了。

  “臣等願聞陛下高見!”

  堂堂嘉靖年進士,歷任過工部、吏部尚書,巡撫過數地,位列九卿之一,居然被個沒讀過經史子集、僅僅上過一年多經筵的傢伙當眾說成不學無術、一知半解,尸位素餐之輩。

  溫純的脾氣再好、氣度再優雅也是真不能忍了,立馬收起謙謙君子的嘴臉,梗梗著脖子要討個說法,哪怕對方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