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濤萬曆皇帝 作品

519 晉商2

  而山西商人就是開中法最大的受益者,因為九邊重鎮中有三座都在山西境內,明朝初中期的威脅也大多來自山西、陝西的的北邊,而不是遼東地區。

  經歷過多年戰亂又一直處於農耕與遊牧交界地帶,造就了山西商人過人的膽量,當看到開中法有利可圖後馬上仗著地理優勢,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

  但很快山西商人就發現了一件事,從內地購買糧食再運到邊關損耗還是有點大,於是就嘗試著僱傭流民在邊關附近開荒種地,玩起了自產自銷,稱之為商屯。

  這麼一來大部分競爭對手很快就被成本給打趴下了,誰也不敢或者不願意跑到山西去開荒種田,慢慢的山西和一部分陝西商人就形成了壟斷,幾乎承包了北方大部分邊鎮的後勤補給業務。

  他們除了種地,還拿著鉅額資金去全國各地轉悠,哪裡夏收糧價低、秋收米價低,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大量採購糧食之後運回山西陝西貯存起來,為此還在乾燥的黃土高原上挖了成千上萬口窯洞,專門用來存儲糧食。

  據說趕上氣候合適,恆溫乾燥的窯洞可以讓糧食存放十多年不變質。待到糧價高漲的時候,這些陳糧就會被拿出來按照當時的糧價換算成鹽茶,有效提高了利潤空間。

  其實洪濤並不反對這麼做,除了公權之外,法不禁即可為,很合理。如果覺得山西商人賺太多了,朝廷可以及時修改法律,比如嚴禁用多少年以上的陳糧衝抵什麼的。

  但山西商人比他想的更為激進,隨著生意越做越大,手裡的銀子越來越多,他們不再滿足於只當搬運工了,開始在朝廷裡尋找官方代理人。這下把原本還相對公平的交易變成了錢權之間的互利互換,與江浙地區的官僚資本異曲同工。

  而有了權力的撐腰,並沒讓晉商集團心滿意足,反而變本加厲起來。因為保護傘不是白來的,是用真金白銀換的。換句話講,交易安全度提高了,但交易成本也隨之大幅上漲,很大一部分利潤都進了朝廷官員的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