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113 會試和京察2


                 另外在明朝部分地區對進京趕考的舉人有特殊政策,比如住宿吃喝免費,甚至由官府派車接送,還要插上禮部的旗幟,沿途關卡城廓見到旗子立馬放行,連盜匪都不願意打劫,否則會招來官兵的嚴厲打擊。

  史書上對這些都有記載,同時也有更好玩的。古代有些讀書人考取了舉人之後不願意繼續上進了,用現在的話講應該叫做躺平。但到了會試年依舊要進京趕考,就是半路上總走偏,次次遲到。

  其實他們壓根就不想去京城考試,而是拿著國家補貼打著考試的幌子,到進京方向的地區旅遊訪友去了,反正都是公費吃喝住,不花白不花。

  京察又名內計,規定六年舉行一次,內容比較好理解,去年不是剛剛做完外察嘛,兩者本質上是差不多的,區別只在於針對的區域不同。

  外察是對地方官員的工作成績、品格操守做出評價,京察則是對兩京官員進行考核。考過了有可能升官,考不過有可能降職或者免職。

  京察有兩個考場,一個在南京一個在北京,除了規模之外幾乎一模一樣。考核由吏部、都察院和吏科負責,三個部門的最高長官也是考試的主考官。

  所有在京官員都要經過統一尺度的衡量評出優劣,守、正、才、年為四恪,貪、酷、無為、不謹、年老、有疾、浮躁、才弱是八法。

  也不是所有官員全得拿筆答題,而是按照品級分成兩種方式作答。四品以上官員只需自陳,就是寫個述職報告由皇帝親自批閱。五品及以下官員得經過堂審,由吏部、都察院和吏科的大腦們親自詢問。

  從表面上看殿試關係到朝廷的人才選拔和儲備,京察則意味著現任官員的升降。雖然是一等一的國家大事,卻有相關部門按照標準流程辦理,好像也用不著皇帝親力親為。

  實則不然,當朝廷裡有了不同地區、不同理念、利益訴求不太一致的派系之後,殿試和京察除了表面上的功能之外還增加了個重要屬性,爭奪權力的戰場!

  通過殿試,各派系能把認同、屬於自己陣營的舉子儘可能多的往朝廷預備役幹部隊伍裡塞,誰塞的多誰就後繼有人。

  京察則更直接,各派系都想通過它打擊其它派系、壯大自己的隊伍,誰如果掌握了對官員的考核話語權,誰就能名正言順的排除異己、壯大羽翼。

  可以這麼說,除了皇位的繼承之外,殿試和京察對大明帝國的朝堂政治影響最大,沒有之一。

  洪濤去年曾經利用過外察機會往內閣裡塞了兩位大學士,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奧妙,自然不能視而不見,必須全力以赴爭取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