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254 一朝天子一朝臣4

  中國古代的農業技術之所以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領先全世界,除了2000年前就發明了的壟耕法,準確的歷法也不可或缺。

  後世裡所謂的農曆,是1929年頒佈的紫金歷,除此之外幾乎每個朝代都要修改曆法,大體上幾十年就得來一次,目的就是適應農時。

  在中國歷史上比較重大或者重要的歷法只有五部,分別是漢代的太初曆、唐代的大衍曆、元代的授時歷、明代的崇禎歷和清代的時憲曆。

  漢代以前,中國的歷法比較混亂,西周以11月為歲首,每年只有春秋兩季,沒有夏天和冬天。到了戰國的四分曆之後才有了一年四季,可曆法依舊不太統一,比如秦國每年以10月為歲首。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古人靠觀測星象確認曆法,方法沒錯但觀測手段比較簡陋,誤差比較大。隨著日積月累,誤差會越來越大。

  到了漢代,誤差已經大到無法使用的程度,漢武帝不得不令司馬遷父子重新修訂曆法,正式把二十四節氣納入其中,確定了每年12個月,這就是太初曆。

  到了唐代,印度文化傳入中國,除了佛教之外也包含曆法。印度僧人善無畏的弟子僧一行參考了印度九執歷,修訂了大衍曆。

  元代的授時歷則是雲集了一大批阿拉伯學者,徹底做到了多種文化的融會貫通。到了明崇禎時期,徐光啟、李之藻、李天經參考了歐洲數學算法,匯同傳教士湯若望修訂了崇禎歷。

  看,李天經確實有點特殊才能吧,也值得精心培養吧。洪濤雖然很熟悉後世通用的格里高利曆,但對農曆真不摸門。想讓糧食高產,除了農藥、化肥之外,曆法也很重要,他一個人說不定能頂百萬畝產量。

  當然了,李天經現在可能還沒能力修訂曆法,不要緊,洪濤可以給他創造更優越的學習環境,比如說系統的接觸數學、幾何,再比如說有限度的明白地球與行星、太陽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