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324 產能不足

  論實力,大部分官員不管是京官還是外放,誰不是家財萬貫啊;論人脈那就更不要提了,同僚同科、門生故舊、親朋好友,隨便拿出一個來不是名士大儒就是紳士豪強,真沒幾個慫的。

  實際上不管做什麼生意,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本錢、人脈、頭腦三位一體。走私如此、種地如此、開工廠更是如此。

  皇帝不是提倡新政嘛,得嘞,我們不反對了還不成,咱都去幹工廠,哪個賺錢就幹哪個,看誰能比得過!到時候大把大把賺錢的依舊是這波人,吃糠咽菜的也依舊是那波人。沒轍,歷朝歷代都這樣,別問,這就是命!

  可是新工廠還沒建起來呢,徐光啟和王徵卻打起了退堂鼓,非常鄭重的上疏皇帝,如果不能下旨制止朝臣們想盡辦法購買機械廠的產品,他們倆就只能請辭了。

  文官們響應皇帝號召積極參與官督民辦建廠活動,與海河機械廠有什麼關係呢?看上去是沒有必然聯繫,可實際上卻密不可分。

  工廠,無論產品是馬車、琉璃器還是白糖、甘蔗酒,都與傳統的小農經濟私人作坊有所不同,對手工藝的要求有所降低,對機械設備的需求與日俱增。

  想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就得使用更先進的設備,光靠手藝好已經沒用了。你手藝好,打造一副精鋼車軸需要5天。換成徒弟,學會了使用水力鍛錘,咣咣咣2天就出來一根,在實際使用中效果都差不多。

  做為經營者是該多僱傭手藝好、工錢貴的大匠,還是多花錢買一套鍛錘回去,僱幾個手藝一般、工錢低的學徒呢?應該是一目瞭然的。

  這樣一來建廠的條件除了獲得皇帝許可之外,最關鍵的並不是選址和基建,而是相應的設備和配套的操作技術。沒有設備和受過培訓的工匠,廠房蓋成紫禁城也得賠錢。

  皇帝的許可比較容易獲得,只要付出一成乾股,再符合建廠規劃即可。但設備和培訓工匠就有點麻煩了,目前在大明能幹這個事兒的只有兩個地方,海河機械廠和永定河鑄造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