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338 連錢都算不明白

  明朝的財政體系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特別也最混亂的,或者說根本就沒個體系,是個縫合加臆想的怪物,純粹的四不像,還開了歷史的倒車。

  老朱可能是想把國家當做一個大家族來管理,他是族長,權力必須至高無上且一言九鼎,所有政策都得以這個為前提來制定。

  在財政體系上,兩京十三省就是大房和十三個姨太太,每房每年交上來多少孝敬是固定的,他這個族長再按照心情把生活費發下去,額度也是固定的。

  大房多一些、有兒子的多一些,趕上誰家有個災有個病的,大家湊一湊也就頂過去了。母慈子孝、兄終弟及、和和睦睦,誰也別犯紅眼病,國家就和睦了。

  如果家族裡的人都聽話,能做到早請示晚彙報,誰都不許有非分之想,且鄰居家也不過來鬧事,那這套體系確實挺好的。

  但是能做到這幾點也就用不著他來當族長了,這不就是人民具有極高思想覺悟,把勞動當做第一需要,不給工資也得哭著喊著幹活的理想社會了嘛。

  從唐代開始,統治者就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如果不制定統一的貨幣體系就無法把財政貨幣化,不能貨幣化就無法有效管理調控。所以發明了兩稅法,以銅錢為基準計算全國財政。

  到了宋代,貨幣計算體系又進了一步,幾乎出現了國家預算的雛形,貨幣做為主要結算方式,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發展。

  但到了朱同志這裡,可能是因為從小數學不好,或者過於淳樸的思維模式,天生厭惡貨幣,認為錢是萬惡之源,只要少提錢就不會出現貪腐之風,治下也就平安無事了。

  所以在他的主持下,大明的財政體系裡不光沒有了貨幣為主的計算基礎,還來了個大倒退,重新又把實物拿了起來,向著谷本位大踏步進發。

  明初的國家財政主要用“石”來計算,沿用了唐代兩稅法的皮毛,把全年稅收分為兩次,夏徵和秋征。夏季收麥子,秋天收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