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447 日新月異7

  不愧是錢莊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對錢的敏感度真的很靈,僅僅在茶攤裡聽了幾耳朵報紙,馬上就萌生出了一個既賺錢又賺名聲還積德的念頭。

  他所說的京債,有點類似後世的助學貸款,專門針對進京參加會試的舉人。假如有一位南方舉子要進京趕考,靠家裡和政府補貼湊夠了盤纏,高中了進士,這時候有可能就面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兜裡的銀子不夠花了。

  考中了進士,還會銀子不夠花嗎?當然會了,除了一甲前三名和二甲第一名馬上就能獲得官職之外,剩下的進士還要經過入職考試,合格者分派到翰林、六部、六科和各地任職。

  但這只是理論上的程序,實際上自打明中期開始,每一屆進士的數量都要比官員空缺多,也就是說有一部分人即便考中了進士,也不能馬上授予官職,得排隊等著。

  原則上講在等待吏部安排工作的這段時間裡是可以回家的,但遠在幾百裡甚至上千裡之外傻等,肯定沒有守在京城拜拜座師、結交一些官員,獲得好職務的機會大,所以大部分應屆畢業生還是要留在京城,四處遞簡歷跑關係。

  這時候就牽扯到一個經濟問題了,留在京城的吃喝住行包括送禮銀子誰給?家境殷實的可以吃父母,那家境不是太富裕的咋辦呢?

  有需求就會有供給,於是一個專門為進京科考的舉子和金榜題名的進士們融資借貸的行業的就應運而生了,叫做京債,顧名思義,滯留在京城期間欠下的債務!

  這類貸款的利息高低是有前提的,如果金榜題名,那好,利息就是高檔的,啥時候任命官職了啥時候開始償還。如果沒考上,就按照低檔的利息償還。

  說到這裡肯定就有人會起歪心思了,琢磨著上任當了官誰還敢來追債不成。如果這麼想就大錯特錯了,先不提古代官員的名聲很重要,光是債主們的後臺老闆就不是一般官員能對抗的。

  但凡是能做這種買賣的錢莊和個人,百分百都有朝廷重臣撐腰,所獲利潤有多一半會以各種形式進入了高層手中。比如說戶部尚書趙世卿,他雖然不參與黨爭,也兢兢業業做事情,卻和清廉沾不上邊。

  根據東廠的密報,趙世卿每年從戶部挪用的銀兩高達上百萬,基本都是用於發放京債,在山東籍的舉子和進士當中,佔據了大部分貸款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