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481 分歧


                 “太對了,若不是陛下推行新政,再加上李總督、袁總督為官清正,怎會有如此多的工廠,更不可能開海。福建老家耕地少,年年豐收也養活不了多少人。有了工廠和海船,日子眼看著一天天變好。

  聽說廣東那邊更富,大把人靠著辦廠跑船發財,僅雪花榨糖廠一家就養活了上千戶。廣州更是商船雲集,連在碼頭上卸貨的苦力都能隔三差五吃上大塊的肉。”

  黃道周的家距離廣東比較近,應該是聽到不少傳聞,一聽張春提到了皇帝,必須得跟著讚美幾句。遠的不提,家鄉的變化有目共睹。

  現在多一半人已經不靠薄田度日了,也不再無頭蒼蠅一般冒著生命危險往南洋跑。家家戶戶恨不得都弄個小作坊,什麼東西賣得好就做什麼。

  也不用愁銷路,海運衙門會定期在《商報》上登告示,把打算收購什麼貨物、數量和價格全標清楚,到時候自然有商戶在碼頭上代收,然後送上大海船一路向北。

  沿途只需停靠四五個港口基本就都賣光了,回航的時候又會裝滿北方的特產,依舊是在碼頭競標叫價,也是來多少沒多少。

  要說沿海州府縣的作坊工廠多,港口多,生意好做,容易致富沒錯,可不靠海的地區就慘了,要啥沒啥,就算出產好東西,道路不暢也很難運輸,是不是隻能看著別人吃肉了呢?

  在新政推廣之前,大部分人都這麼認為,所以才有很多人牴觸。可是隨著新政的推廣,大家慢慢發現以前的想法有些出入。

  沿海府縣是吃了頭一口肉沒錯,但廣東和福建北部的州府縣也沒幹看著,多少都能喝點肉湯,甚至也吃上幾口肉,關鍵點居然是人。

  不管是建廠還是開海,除了設備和船隻之外,最不可或缺的都只有一樣,人。隨隨便便拿出一家估摸還算湊合的工廠,少說也得僱傭幾百名工人,光靠本鄉本土肯定不夠。

  於是廣東和福建北部山區裡沒幾畝薄田的百姓就開始往南跑,隨便找個作坊幹幾個月,到了收穫季節回家農忙,收完了糧食再回來繼續做工,兩頭都不耽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