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熜楊廷 作品

第103章、用魔法打敗魔法?

  王守仁立刻又肅然起來:“《大學》言: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知本則知至,何為本?《大學》開篇又有言,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致知在格物,物之本末、始終,又何者當厚,何時當薄,如何去格?”

  這段話朱厚熜聽出一點味道來了。

  大意他是知道的,無非是說要注重事物在根本與旁支、在開始和終結之間的側重、先後。

  《大學》裡就是雲裡霧裡地說知道什麼是根本就能達到有智慧的狀態。

  那事物的根本又是什麼?

  沒說了。

  回憶起王守仁之前說的:什麼叫意誠、心正、身修,《大學》裡都講得明明白白,或者說朱熹這個理學大宗師已經解釋得明明白白。

  但要達到意誠境界的致知呢?達到這個境界的象徵就是知本,而方法途徑就是格物。

  但關於怎麼格物呢?

  沒任何解釋,就一句“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這觸及到了理學與心學的根本分歧:大家的共同目標仍然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家都認可修身是根本。

  但怎麼修身呢?

  所以王守仁今天講的是“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上至天子,下至庶人,全都是以修身為本。

  “遙想昔年鵝湖之會,所以共參大道,便因教人之法。朱子曰致知格物只是一事,當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臣格竹七日夜,歷事二十載,始終困在此關。博覽群書,問道於先賢,終因教人之法重讀此句: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沒錯,大名鼎鼎的鵝湖之會,朱熹和陸九淵這兩個理學、心學巨頭的辯論,就是源於怎麼教人怎麼修身。或者說從儒家經典推倒回去,究竟該怎麼致知:獲得智慧。

  因為儒家經典裡對於格物致知的解釋太簡單、太模糊了啊。

  朱熹的解釋是:格物和致知就是一體的,所以多讀書,多觀察事物,根據經驗,加以分析、綜合與歸納,然後得出結論。

  王守仁卻沒提陸九淵怎麼說的,彷彿是要經過審核的講章不能提及心學觀點。

  而這時他又拿他自己舉例子,暗示著自己書看得也夠多了、經歷的事情和時間都夠長了,但還是不知道怎麼格物致知。

  現在終於點題,旁聽的人倒是都好奇起來:難道他的觀點藏在這句話裡?

  “人人皆以修身為本,若有教人之法,則人人可致知,知本,知所先後,近於道。天子可近道,庶人亦可近道。故聖人有教無類,若人人得以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則家家皆齊、舉國皆治、天下太平。既人人可近道,則教人之法亦當人人可學。致知雖難,當有直指方便之法。”

  他還在勾人。

  說他從這句話裡悟出來的就是為什麼人人都要以修身為本,聖人也提倡有教無類,這說明人人都是可以近道、人人都有可能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

  既然人人都有這種可能,那麼修身的源頭格物致知也應該有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