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熜楊廷 作品

第185章、國丈之威猛恐怖如斯

  王文素大受震撼。

  朱厚熜不懂得數學裡面所謂代數學、幾何學、分析學之類的體系思想,也不知道數學裡面的基本公理體系是什麼時候被系統整理出來的,但他受到的數學訓練是可以與王文素這個當代數學大家掰掰手腕甚至啟發他的。

  他要的不只是一個王文素,而是成千上萬具有一定數學功底的人才。如何讓數學教育能夠更簡單,是朱厚熜希望王文素去做的。

  至於更高深的數學研究,只要基數大了,總會冒出天才來。

  王文素聽皇帝講著不同數學符號的意思,還有算式為什麼要這樣對齊排列,算式的每一步變化是什麼道理……

  忽然感覺自己不是算學老師,而是學生。

  “王先生以為,朕這些算法如何?”

  “……陛下學究天人,臣佩服之至。”

  朱厚熜瞧著他:“王先生,朕與你切磋切磋這些算法之妙,可不是要聽你奉承的。楊閣老等請奏行新法,其中一大變化便是新的賬法。在那新賬法之下,將來田土、稅賦、核查賬目……許多地方都不能不明算學。王先生,朕以為,這算學應當不比四書五經更難吧?”

  王文素聽得心頭大為震動:“……陛下之意,莫非要讓天下讀書人將來都明算學?”

  “不求其成為大家,但禮、樂、射、御、書、數,算學原本就是讀書人需要懂的六藝之一。”朱厚熜點頭表示確有此意,“只不過算學傳承已這麼多年,以算題為經緯,學之自然顯得難。算學之中亦有天理,正如九九乘法,若能將算學大道中最常用、最簡單之天理法則尋出來,有了更簡易的學習之法,便能靈活掌握這《算學寶鑑》中大半算題。”

  “算學……大道?”王文素喃喃自語。

  他的《算學寶鑑》,思想的指導其實也就是解題之術。這世間除了儒、釋、道等寥寥幾家,其餘學問又哪裡敢稱什麼大道?

  “算學自然有大道。”朱厚熜借這個機會說著自己的觀點,“以朕來看,天理在上,物理、人理居下。這物理,便是不因人之意願而改變、萬物顛撲不破之大道理。算學一道,便是如此。同一道算題,不論何人來解,其結果不變,數字不會騙人。在算學大道上一直走下去,天理也能窺見一角!”

  王文素不是儒學大家,他不知道自己是參策和伴讀學士之外第一個聽說“天、物、人”三理的人。

  在此刻的他看來,這是皇帝對於算學的認可與鼓勵。

  不僅以大道稱之,還有將來讓算學進入科舉的意思?

  他明白過來今天被留下的目的了,看著皇帝遞給他的手稿和那幾張算題過程:“陛下想讓臣重新編撰《算學寶鑑》,推崇新數字、新算式?”

  “任何學問都應該能簡單入門。”朱厚熜站起來,從旁邊書架上搬下來更厚的幾本冊子,“《算學寶鑑》,朕已經一一研讀過,以新算式編譯了過來。王先生,朕想讓你做的,不是重新編撰《算學寶鑑》,而是希望你能融會貫通這些新數字、新算式,尋出一些最簡單的算學法則,編寫二三冊蒙學識字後便可學會的教材。”

  王文素呆呆地看著這厚厚一摞書,翻開略看之後,全是皇帝的手書。

  他這才知道,自己的《算學寶鑑》,皇帝是真的一卷一卷看過,而且一筆一筆地重新寫成了如今模樣。

  難以想象在這皇帝的書房內,陛下處置那麼多國事之外又花了多少時間、多少筆墨來做這一件事。

  王文素熱淚盈眶,哽咽著說道:“臣……必不負陛下厚望……”

  朱厚熜勉勵著他:“先休息一些時日,調養好身體再開始。朕若有所悟,也會寫下來交給你。朕以為,這算學恐怕會是天理大道的根基,萬物之理都離不開算學。”

  是算學還是數學,朱厚熜也不糾結這稱呼。

  但是數學基礎打好了,將來物理、化學等諸多學科都得以之作為工具,這一點朱厚熜是清楚的。

  現在就是要把數學多普及一點,讓其他學科不能只依賴經驗,而是有諸事都量化的習慣。

  如此一來,才有實驗、分析、進步的坦途。

  文素雲與文徵明敘話完來跟皇帝致謝時,就見皇帝和那個算學供奉一起拿著筆站在書案前寫寫畫畫。

  聽到她的聲音,王文素老人家低著頭不敢亂看,朱厚熜卻只是對她說了一句:“你先回去吧。”

  低聲答應之後往後宮走去時就聽陛下繼續說:“這代數就是為了先列入算式中,雖然暫不知其數字為多少,但可以代入到等式中進行運算。朕只是先尋了這符號,但細細思索之下又覺得以卦爻來代替筆畫仍舊多了,你有什麼別的想法?”

  聲音越來越小。

  文素雲只感覺很疑惑:皇帝在研究算法?為什麼聽著,他像是在教那個算學供奉?

  爹不是說,那個王供奉是天下少有的算學大家嗎?

  ……

  嘉靖二年初春的廣東,處處都是新意。

  剛剛過完年,各地的社學、縣學就都開始傳出朗朗書聲。布政使司衙門的佈告已通傳各縣,今年的五月,禮廳衙門就會派出主考,在各府統一舉行廳試恩科,到了八月還會由禮部在廣東再開一次鄉試副榜恩科。

  廣東今年將出現一大批新的秀才、舉子。

  要對應的,自然是廣東新增的許多官位。

  改革之後,廣東衙署從上至下的首官都已經到位了,但還缺大量辦事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