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熜楊廷 作品

第307章、京察真好啊

  “下官一片公心!閣臺自然知曉黃冊重造之事何其重,如今戶部專設國土清吏司,近二百新官下南京,下官忝任南京戶部,竟不知陛下與朝廷究竟是何方略,有何妙策解諸省田土之爭烈火烹油之勢!枉居二品,一無所知,閣臺教我,該如何做?”

  他人跪著,但話說得很悲憤,渾不似在張錦面前的姿態。

  就好像楊廷和才是自己人,可以說些心裡話。

  堂堂二品,不明白朝廷有什麼倚仗去挑這樣的事,他夏從壽有錯嗎?

  “……如山何必如此?先起來。”

  楊廷和回味著他那一句“下官一片公心”,親自過去將他攙扶了起來,請他入座。

  沒錯啊,黃冊庫裡牽涉到的可能的利益之爭是他的憑恃,所以後面奏請補“好”舊冊、額外要幾十萬兩銀子這一片公心也是他的憑恃。

  難道誰能否認,真把黃冊造得如同洪武永樂年間一樣明明白白是在製造危機嗎?

  但夏從壽最後那句話,才是他真正向楊廷和、向朝廷、向皇帝隱晦喊出的怨言:同樣身為二品高官,為什麼就是有人位居參策,有人遠離中樞被掐著玩?

  誰比誰更差嗎?

  北京在改革衙署,從正德十六年就開始的中樞權力分配,始終會有得利者,有失敗者。

  他夏從壽與孟春不同,他不是要謀反,他只是想表現自己的能力、強調南京戶部存在的價值、想要爭取他身為正二品大員應該掌握的那份權力。

  於是兩兩坐定,楊廷和先開了口:“如山可知,我為何要辭任總輔?”

  夏從壽的心緒從之前半演半真的悲憤裡跳出來了一些,稍微愣神:是的,如果論權力,難道總宰的權力不香嗎?對楊廷和來說,那已經是唾手可得的東西。

  “……下官請教。”

  夏從壽又不能說:你怕黨魁當久了會遭禍,你明哲保身唄。

  可他還是很清楚,在那個時候能夠拒絕這樣一份誘惑,需要多強的心志,也必定有其他考慮。

  楊廷和問他:“如山以為,設了總理國務大臣,諸省皆設總督,參策二十四,國務殿七人,這些重臣是權更大了,還是擔子更重了?”

  夏從壽沒有回答,坐在那裡一動不動。

  “是接到旨意了吧?如山現在知道,擔子更重吧?”楊廷和笑了笑,“如山說枉居二品一無所知,豈不聞不知者不罪?”

  這話夏從壽要答,反正楊廷和都把他的怨望點出來了:“朝野可不會以為下官一無所知!下官首當其衝,難道要陰阻京派諸官徹查黃冊、釐清天下田土所屬?還是不顧新法需穩步推行,讓諸省官紳吏役都人心惶惶?下官不理解,總宰欲一革田土百年積弊、畢其功於一役乎?湖廣之亂不遠!”

  他提到的是費宏,實則直指皇帝。

  夏從壽始終認為,保留著南京諸部的設置,在離皇帝和中樞遠一點的地方、更方便一點的地方留個緩衝,對大明來說才是更好的。

  世間事,就不可能非黑即白,總要有緩衝的地帶。

  不只是讓他們繳田賦,還要大打一次官紳富戶、分掉他們祖祖輩輩的田地嗎?

  就算只是那些他們不乾淨拿到手的田地,那此時此刻也是屬於他們的田地。

  沒人急眼?

  哪有做皇帝的始終在刺激自己臣民造反的!

  “誰說要徹查黃冊了?誰說要畢其功於一役了?”楊廷和奇怪地問。

  夏從壽愣了愣,而後更悲憤:“所以說,下官枉居二品,一無所知!”

  楊廷和收斂起笑容,多年首輔的威嚴散發出來,目露精光冷聲說道:“要不如山去做宰輔,這樣你便滿意了?”

  夏從壽陡然心頭一寒。

  “你今日前來,做這場戲又何必?你見過了本督,以後行止便可拉著本督一起說?”

  楊廷和繼續輸出:“怎麼?做了二品,便可凡事不遵旨依令行事了?”

  “……下官不是此意。”

  “正德十六年,你還是福建右布政使,如今便是南京戶部尚書了。是本督任首輔時薄待你了,還是陛下不識你才、任人有失偏頗?”

  “……下官不敢。”

  可是你看看張孚敬啊!

  “堂堂正二品,入門跪拜,你想要這些閒話傳到哪些人耳朵裡?”

  夏從壽滿頭大汗:“下官實無此意。”

  楊廷和這才慢悠悠地緩和了一點語氣:“你能想到的,莫非朝堂袞袞諸公都是蠢材,陛下也是昏聵之君,不知曉其中輕重利害?你以為陛下褒賞你,是逼你去做什麼?是你聰明,總還沒有拿南京國本說事,給了陛下和朝廷想要的呈請!”

  “下官……”夏從壽這下覺得自己不是那麼聰明瞭,難道南京戶部和自己的反應也在算計之內?

  “朝廷定下今年推行新法至諸省只清丈田土、改革衙署,清丈田土最終的結果自然是匯到南京戶部。這擔子你南京戶部如果不挑,那就北京來挑。如今你要挑,那就挑好。能挑好,才是真正的才幹!”

  楊廷和看著夏從壽,嘴角露出一抹微笑:“如山願意挑擔子,故而聖心大慰,降旨褒賞。”

  “……不是要徹查黃冊?”夏從壽的聲音小了很多,眼巴巴地看著楊廷和。

  那我也得能夠知道,這擔子能不能挑得動啊!

  挑擔也講姿勢的,你們到底為南京戶部對清丈田土一事的反應做了幾套預備方案?

  “查,自然是要查的。查了黃冊做什麼,那卻有講究。南京戶部這兩年多來確實怕查,如山忘記自己是怎麼上任南京的了?”

  夏從壽悚然一驚。

  南京戶部為什麼今年碰到京察忽然有沸騰之勢?

  嘉靖三年,應天府尹孟春和南京戶部一起籌謀,給南京戶部代徵糧賦的四省各府都發去了公文,而後就被錦衣衛緹騎南下帶走,罪名謀逆。

  南京戶部裡剩餘的低品官員和吏員,還有多少其實一直擔驚受怕著?

  難道查黃冊,只用來繼續清洗南京這些低品官員和“世吏”?

  楊廷和瞅著他,目光中帶著深意:“你弘治六年二甲進士,希賢時任大宗伯,他兒子劉東是你的屬官。我不是你座師,現在卻可點你一句。”

  “……下官受教,請閣臺明示。”

  “你非清流出身,應該早就想明白的。”楊廷和嘆道,“新法想要推行好,最大的難關不是官,而是吏。衙署改革,各省廣設八九品官,給品銜、給出身、給俸祿,難道陛下和朝廷是要供養著飽飲鄉里血肉的世吏,哄著他們幫忙推行好新法?廣開鄉試恩科,增設副榜,等到什麼時候七品以下全都深明大義了,諸多政令才不致於現在連有些二品大員也不能全然知曉!你南京戶部,又比篩子好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