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熜楊廷 作品

第332章、揚威居庸關?

  他就這麼瀟灑地離開了,留下其他人面面相覷。

  什麼叫會試反正也是後年之事,說得你好像不用準備一樣……

  楊博卻很清楚:即便只因為那文狀元、靖邊伯也在宣大,也該去試著結識一下,這本就是他參加完今年鄉試後的計劃。

  如今北虜寇邊,雖然兇險難測,但他本就喜兵法,更有一腔熱血奔湧。

  大軍壓境,邊鎮這裡,有的人在向更安全的地方避禍,也有人在奔赴疆場。

  暫時擱筆從戎的楊博走到了寧武關時,才看到終於送到這裡的那份《明報》特刊。

  他不禁望向了東面,眼裡有著難掩的讚歎和震撼——嚴世蕃口中的嘉靖三大奇才之一,是能看懂許多東西的。

  再往北行到陽方,又看到第二份特刊。

  這一回,更加震動,同時也有了擔憂:御駕已於二十四日上午離京,天子親往宣府。

  御駕親征,實在過於觸動大明有識之士的神經。

  若敗,難以想象。

  唯如此,才需要更多人,協力抗敵!

  楊博加快了腳步。

  因為官途坎坷、早早致仕,兵部曾被嚴世蕃點評為嘉靖朝三大奇才的唐順之人在懷來,他有兩千標兵,更有三千偽裝成工人仍然在懷來揮灑汗水做著苦工的青壯,可現在不是他出場的時候。

  但他召來了幾個人,其中有三人來自嚴世蕃同樣點評過的天下十七富豪之中的三家,他們和其他人一樣,都是山西和北直隸派到懷來參與他軍械園督造材料採買轉運的管事。

  如今這三家還不算有後來那麼富,因為王家的王崇古還只有十二歲。

  可他們仍算頗有家資了。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唐順之只重複了一下,“其一,回去告訴伱們的家主,臨戰不可哄抬物價。其二,宣大不會丟,不要想著遷居京城或浙江,搞得人心惶惶。其三,本撫已接到旨意,獲准向邊鎮富商大戶發賣臨時國債。”

  “……國債?”

  唐順之點了點頭:“一年為期,有利息。”

  大家面面相覷:要大家捐錢就直說嘛。

  這國債,還當真指望朝廷還?

  唐順之卻很嚴肅:“不只有利益,此戰若勝,還會有諸多收穫,也可分潤。”

  這個大家就更不信了。分潤不分潤是一回事,關鍵問題是,不大敗就好了,能勝?

  “陛下已御駕親征,楊總參和京營大軍正在趕來的路上。韃子如此興師動眾,不會在尋常寨堡徒耗兵力。陛下御駕親征,便是更加減少韃子力攻宣大諸寨堡折損兵力的可能。你們各家當此時,都是避居城堡之中吧?王督臺和郭總兵已下令,宣大首要任務是穩守寨堡。京營大軍來了宣府,豈能都躲進寨堡?陛下這是給韃子大軍一個在野外擊潰我大明王師的機會。”

  大家聽得心驚膽顫:不好,某些總也死不去的記憶在攻擊我!

  “都是鄉賢之家,陛下如此為你們各家所居的城堡減輕兵患,你們何必擔憂?說是國債,便有歸還。陛下答應過的事,什麼時候不曾作準?”唐順之讓人捧出了聖旨,“旨意在此,你們儘可細看。”

  他們怎麼看?跪著看。

  確實是皇帝給唐順之下的命令。

  先是不准他們遷居避禍,為了家族將來計,還能怎麼辦?

  反正就算這宣大巡撫號召他們踴躍捐款助戰,那多少也是要拿出來一點的。現在既然答應了利息,那就量力多認購一點吧。

  這臨時國債是因國戰而起,卻又不便提前發賣。

  藉著懷來軍械園這個大工程,在宣大走了一遍見了許多的人之後,唐順之這裡卻有一個名單了。

  按陛下所說,這次只是在宣大試一試。不管能籌上來多少,終歸是一筆額外可以動用的銀子。

  大戰臨頭,完全不拖的糧餉和犒賞激勵,是戰而勝之的另一個籌碼。

  何況要有一個誘敵深入、先敗後勝的過程?

  李瑾這個時候才知道這計劃的第一步,他在陽和口的邊牆上就像劉鎧一樣揪起侯庵永的衣領,憤怒不已地問道:“什麼?要我不必再死守,退到陽和衛?”

  侯庵永就沒包正川那麼淡定了,只是壓低聲音咬牙切齒道:“郭侯軍令,將軍不是看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