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熜楊廷 作品

第475章、都是朕逼的?

  這樣的條件傳回朝鮮,李懌哪裡還會多想?他只怕恨不得悉數答應,甚至讓明軍就近屯駐。屆時一有意動,他一封國主求救信,小尹兄弟只怕就要魂歸西天。

  “嚴國老,何必為難外臣?”

  嚴嵩卻看著李:“海安君,按此次請諸國遣使之要求,若國主或宗室為使,則為正使。如今大明請議之事,你也不願先奏明你父王,問問態度?”

  “……外臣……”李苦笑連連,看了看尹元老,“嚴國老,何必為難我……”

  嚴嵩搖了搖頭感嘆不已:“君不君,臣不臣,貴國上下綱常一亂至此!罷了罷了,對倭患,大明態度已極其堅定,必須徹底根除。讓你們這些過去的藩屬國為大明清剿、讓倭寇繼續為患藩國子民,陛下仁善,其心何忍?都說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如今你二人推三阻四,本國務這便奏明陛下,遣使朝鮮,詳述你們二人此即‘喪權賣國’之舉,問一問貴國王主是不是也這麼想。若果然如此,只怕以後大明與朝鮮這兄弟之國也做不成了。”

  李臉色一變,尹元老更是眼中慌亂。

  “嚴大人留步!”

  尹元老急切喊出口。如果大明使臣到了朝鮮是這麼說,那他尹元老就當真是“觸怒上國”、讓朝鮮將來無法與大明建交、有淪為敵國風險的罪人了。

  在大明的壓力下,李懌和尹任一定會推他出來擋箭,弟弟尹元衡也一定會憑藉如今的優勢主導這次談判,交換“仍舊支持李峼繼位卻要有不被清算的實質權力保障”。

  胳膊拗不過大腿,大明當真鐵了心要征討倭國,借道朝鮮確實是兵法策略上的上策。在這樣的局勢下,他們當真可能因此商議出一個朝鮮內部的平衡局勢來,李懌本人、世子派、士林派和文定王后兄妹,都可以有覺得可以接受的結果。

  後面再怎麼變化,自然要根據大明“借道伐倭”一事的發展來決定了。

  那種情況下,就只有自己成為了朝鮮棄子、被推出來讓大明息怒的罪人。

  尹元老咬了咬牙:“外臣奉皇帝陛下之命,參預了伐倭大計。若要借道朝鮮,懇請上國舉薦外臣擔負重任,節制約束朝鮮領路軍及大明遠征營地朝鮮守禦軍!有外臣在,朝鮮協助上國更加妥當,不致再用他人洩露軍機、貽誤伐倭大計!”

  “舉薦你為朝鮮方面協討大臣?”嚴嵩似笑非笑,卻沒答應他,“這自該貴國王主決斷,大明若如此行事,豈非以勢壓人、插手朝鮮王權?還沒開始征討,難道就要讓貴主猜忌陛下?根除倭患,事關諸國利益。本是美事一樁,何必把這件事與你們內部權爭混為一談?”

  “嚴大人!”尹元老無奈至極,“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嚴大人何必如此揶揄外臣!如今王儲之爭確實有!世子及親舅猜忌外臣兄弟之事也確實有!朝鮮實情如此,若不能因此分出個結果、一心協助上國根除倭患,那不是更為不美嗎?”

  “……從實情出發嗎?這倒是深合陛下實踐學與辯證法。”嚴嵩點了點頭,“直言舉薦你,那還是不好。不過,為你美言一二,請貴主擇大明熟悉人選協討倒是可以。尹大人,現在總可以具疏去朝鮮,並轉交大明國書了吧?”

  “外臣以為……還是先定下行軍路線、遠征營地選址為好。這樣一來,外臣具疏時,也能說得更明白些。”

  嚴嵩很有耐心:“也罷,那就請貴使再移步軍務會議吧。”

  具體談這些,就不是嚴嵩的事了。

  看他們被請往紫禁城內,嚴嵩站在禮交部的門口,這才問了問禮部尚書:“派往朝鮮的使臣,該到九連城一帶了吧?”

  “算算時日,差不多了吧。”

  和朝鮮、琉球的使臣裝模作樣地商量了這麼多天伐倭方略,其實不過是讓倭國和朝鮮內部亂局的醞釀、讓倭寇在琉球為禍的時間都更充分罷了。

  以大明海運局及海師如今的運力、對近海一帶的熟悉程度,純粹依靠海運的風險實則沒那麼大。

  要朝鮮借道、有個地方作為前線轉運基地的做法,無法是給時局繼續發展更多壓力和時間。

  大明的想法,自然是要傳到朝鮮國內才行。

  而既然勢不可擋,本來就算定了尹元老這個被排擠得出使大明的傢伙會嘗試藉機掌握朝鮮內部的主動。

  嚴嵩的嘴角露出微笑:“這尹元老果然做此選擇,倒與陛下和老夫所推測的一樣。如此一來,使臣向朝鮮國主發出的疑問可就很真切了。當然,按照朝鮮那邊的情報來看,他也不一定見得到清醒的朝鮮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