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輓歌 作品

第240章 河西教父的底蘊

  他們忽然想起來,方重勇似乎在沙州當過四年刺史,跟當地軍政人員都有交情。如此看來,這件事倒是順理成章了。

  那麼論誠傑為什麼不把兒子們也搞到朔方軍裡面當軍官呢?

  因為他是個吐蕃投唐的後代,還是論陵欽的血脈。搞父子兵上陣那一套,很容易引起基哥的猜忌,也會讓身邊同僚嫉妒。

  要知道,當年死在論陵欽手上的大唐士兵,無論是考古還是史書記載,數量級直奔六位數是沒有任何疑問的。甚至有人說二十萬起步,也有人說超過三十萬。

  論氏的後人在大唐這邊,當然要小心做人啊!

  論弓仁本身就是朔方節度副使,他兒子論誠傑又成了朔方節度副使,如果再把子嗣弄進朔方軍,大唐天子會怎麼想呢?

  這種把邊軍搞成自家軍隊的事情,歷來都是為官大忌。

  所以論氏家族一直都定居涼州武威,他們同樣不在河西邊軍中擔任武將,畢竟論氏家族已經在武威當地落葉生根了。

  正當論誠傑在擔憂要怎麼安置自己那五個兒子的時候,方重勇一封信送過去,論誠傑大喜過望,不僅讓兒子們去隴右歷練,還調撥了兩千家族世兵精銳隨同他們一起到隴右。

  不為別的,就是在歷練家族子弟之餘,順便還個願!

  論氏想打吐蕃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說起最恨吐蕃的人,還真輪不到大唐,論陵欽的後人大概能排進前三。

  當年他們家差點就取代贊普而代之了,如今卻成了唐軍將領,心中苦澀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因為害怕這些人破壞大局,所以基哥一直都讓論氏在朔方軍中活動,不讓他們與吐蕃人直接接觸。

  背叛倒是不至於,只是擔心這些人被血海深仇衝昏了腦子,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出來。

  哥舒翰似乎猜到了方重勇的計劃,心中一陣陣無力。

  這位代理方節帥,手腕實在是太活絡了。壓根就不跟你玩什麼陰謀詭計,統統的陽謀,他的手段無論哪一條單獨來看,都是無懈可擊的。

  事情他辦了,好人他當了,手段還很高級,不留人口實!

  拿掉安人軍,輸入河西過來的新鮮血液,再從隴右邊軍中招募精銳,便可以掌控這支軍隊作為底牌,盤活隴右邊軍這一潭死水。

  安人軍譁變,已經惡名遠揚,自然是不處置不行。於是方節帥解散了安人軍,對長安天子那邊有交代。

  演一出苦肉計,只是為後面“收服”哥舒翰做鋪墊,全都是給外人看的。很顯然,天威軍軍使就是哥舒翰,當然了,跪下當狗是必然的,不然在外人看來哥舒翰就是白眼狼,以後他哪裡都混不下去。

  重建新軍,並以充足的軍餉為誘餌,可以肢解各軍軍使對於邊軍的個人控制,起碼是削弱他們的掌控力。又開闢了上升通道,減少了隴右邊軍當中的不滿情緒。

  論氏想找吐蕃報仇,又擔心家族成員不斷進入朔方軍引起猜忌,所以對調令欣然接納,並鼎力相助。這一幕出乎意料,卻又是情理之中。

  方重勇需要自己的班底鎮住隴右邊軍丘八,而論氏則需要為家族子弟鋪路,論誠傑總有告老還鄉的一天,他必須要為家族後人打算。雙方算是乾柴烈火一拍即合!

  論氏的人初來隴右,人生地不熟也無人幫襯。方重勇從前又跟這些河西來的勢力有交情,所以完全不需要考慮,這些人必定唯他馬首是瞻,成為鐵桿。

  只要方重勇還在當隴右節度使,那他就可以將這些人如臂指使。

  權力從哪裡來,就是從一群人對一個人的支持而來!

  論氏五兄弟和他們的人馬,正好跟隴右邊軍中吸納進來的精銳,互相平衡互相制約。然後方重勇這個代理節度使,就成了天威軍中一言九鼎的存在,沒人能反抗他。

  手裡握著隴右邊軍的精華,又擺平了臨洮軍和河源軍的軍使。隴右邊軍這裡,方重勇可以不依靠朝廷政令,而直接掌控的軍隊,起碼有四萬人!

  這足夠讓他在隴右大展拳腳了!

  “吐蕃人要來了,天威軍的組建,將會以逐級通知的辦法,下發到各軍。原定編制一萬人,現在河西那邊已經補充了兩千兵員,還需要八千人。

  優先從安人軍與河源軍中招募精銳,考核通過後錄用,最後會上報給兵部。

  哥舒翰任天威軍軍使,論惟貞為天威軍副軍使,河源軍原副軍使高秀巖,轉為天威軍副軍使(一個軍副軍使不止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