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輓歌 作品

第271章 識時務者為俊傑


                 作為大唐的右相,其實李林甫對於國家的運轉情況最有發言權。

  大唐中央財政的賬目,雖然看上去還像是那麼回事,但實際上只是在拆東牆補西牆,大唐多數地方州縣的財稅,早已是不堪重負了。

  類似這些財政問題,表面上像是由大唐政治構架的固有缺陷引起的。還不至於說是亂世將至,國家馬上要分崩離析什麼的。

  看起來只是政治上層建築的問題。

  比如說大唐的地方政治經濟運轉,核心區域是以京畿和“府”為主來運作,掌控一方財稅。其次是以“州”為主,各管一攤,一般的州人口不過數萬而已,做不了什麼大事。

  大唐的治理,始終都缺乏“行省”這個級別的行政區來統籌管理。

  開元末天寶初“十大節度使”制度的確立,某種程度上便是彌補“行省”的缺失,客觀上是中央集權的有效調整。

  所以和很多大唐科舉士子這樣喜歡“鍵政”之人所猜想不同的是:邊鎮節度使所管轄的州郡,政務運轉情況是比較好的,起碼比關中地區要好。

  大唐雖爛,再爛也爛不過長安。

  而除開節度使管轄以外的地方,超越州縣範圍的政務,便全部都壓到了大唐中樞這裡,導致中央財政開銷暴增!

  比如說治理某一條河,那肯定需要修築河堤。而在大唐,一條河跨越幾個州甚至十多個州,都不是什麼稀奇事。

  類似的政務,每個州都希望朝廷能站出來,出錢出力主持大局;卻又不希望本州府衙出錢出力來管這些“閒事”。

  為了彌補中央財政的虧空,這一類“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全都被李林甫束之高閣了。

  原因很簡單:大唐中央財政的收入,可是一年比一年少了。

  那麼為什麼在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人口還在不斷增加,社會基本面沒有出亂子的情況下,大唐中央財政依舊是越來越少了呢?

  基哥不太關心這一類的問題,但李林甫卻是心知肚明。

  大唐的租庸調,所收上來的糧食與絹帛,一年比一年少了。其中固然有貪官汙吏作祟,但不能公開拿出來說的主要原因是:大唐民間的“隱戶”越來越多,逃避租庸調的人越來越多,整體的繳稅比例越來越小了!

  李林甫雖然採用了鬍子眉毛一把抓的辦法,加大地稅的徵收力度,儘量讓新增的賦稅平攤到所有佔有土地的人身上,可是卻依舊無法彌補越來越大的財政虧空。

  大唐的官僚階層可以不接受交子,世家豪強可以不接受交子,民間富商也可以不接受交子。

  然而李林甫卻是和基哥一樣,完全沒辦法拒絕交子,否則他這個右相根本坐不了幾年就會被人趕下臺。

  懷著這樣複雜的心情,當李林甫來到花萼相輝樓的時候,他看到基哥正跟方重勇在某個書房內相談甚歡,老遠就傳出爽朗的笑聲。

  “請聖人見諒,微臣來遲了。”

  一見面,李林甫對基哥拱手行禮道,那種從骨子裡傳來的恭敬,已經被固化到表情神態裡面了。

  李林甫已經不需要故作城府,他的一顰一笑都是城府!

  “誒,哪裡來晚了嘛。哥奴來得正是時候,力士啊,賜座,哥奴坐朕身邊來。”

  基哥似乎心情很好的樣子,指了指身邊的位置說道。

  高力士在基哥身邊擺了個軟墊,李林甫也沒客氣,行了一禮之後,便乖巧的跪坐了上去。

  隨後低著頭不說話。

  “國忠啊,改進和糴之法,就是你剛剛說的,就很有意思嘛。

  右相來了,你跟右相也說說看。

  朕每年都為和糴頭痛啊!”

  基哥指著李林甫對方重勇說道。

  方重勇對著李林甫叉手行了一禮,隨即侃侃而談道:“敢問右相,如今關中的和糴法,是官府出錢,用絹帛直接購買百姓手裡現有的存糧,以高於市價的一兩成,對吧?”

  “確實如此,和糴法乃是牛仙客所創,最先在河西那邊運轉,國忠應該比本相更清楚才是。”

  李林甫有些搞不懂方重勇的意圖,話說得很圓潤。

  “如今的和糴法,乃是用現錢換存糧。

  而一旦關中缺糧,地方官吏就要拿著刀去鄉里強制和糴。朝廷善政變成了魚肉鄉里的工具,最後鬧得民怨沸騰,朝廷又因為糧價太高,收不到足夠的糧秣。

  如果朝廷可以發行交子,那麼便可以用交子借貸給百姓,方便他們準備農耕。還貸的時候,須在第二年還以糧秣。如此便是換了法子實行了和糴。朝廷也只需要印刷交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