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嬴政 作品

第106章 富者連田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聞之見之,取實與名!”

  簡單八個字,就概括的墨子提出的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即為三表!

  一,“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即以歷史記載的古代聖王的歷史經驗為依據。

  二,“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即以眾人的感覺經驗為依據。

  三,“廢(發)以為刑政,觀其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即以政治實踐的結果是否符合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依據。

  這三表完全可以用在編纂秦律的過程之中,隨時應變,觀其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才能使我大秦律法逐步完善。

  “如果說奉儒為主算是懷柔之策,那以法立法便是懷柔頭上的刀,既要安撫,又要鎮壓!一手甜棗,一手大棒”

  “嗯!”

  秦王思考了一會。

  “不錯,既如此,那秦律的編纂,你有沒有人選!”

  “兒臣推薦廷尉李斯為主編,他一定能擔此大任!”

  “李斯?”

  扶蘇鄭重的點點頭。

  不是扶蘇自信,是因為秦律本來就是李斯編纂的,讓他編寫秦律,那不就是迴歸正軌嘛!

  只不過,現在的秦律可不只是李斯一人之言了,結合墨家,必須在實踐之中緩緩摸出雛形,落實在百姓之中,能符合國家百姓之利的,才是我大秦國法!

  “第二點可以,接著說!”

  “其三,便是道家,如今天下初定,百姓食不果腹,飢寒交迫。

  兒臣建議採用道家黃老學說,休養生息,恢復大秦國力,輕徭薄賦,恢復民生,藏富於民!

  在施政上,施以仁政,此舉,必會讓天下百姓歸心,百姓日子過的好,大秦自然會長盛不衰!”

  秦王笑了笑。

  “那在你眼中,什麼是仁政?”

  “輕徭薄賦?”

  “這些自然是仁政,但是兒臣以為,仁政的基礎,便是土地!”

  “土地?”

  秦王有些詫異,自己兒子的見解什麼時候這麼獨到了?

  儒,法,墨,道,四家之法瞭如指掌,現在,對土地還有見解?

  “兒臣以為,土地乃是大秦的基礎,現在大秦一統,必然會重新劃分土地,分給天下百姓,使得耕者有其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