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蛾 作品

第一百八十七章:“交”

    其實,“數字城市”,僅僅只是一個“假想”。

    或者再準確點,“至今未能證實,但正著手研究甚至部分城市已經開始基礎建造”了的一個“假想”——要論為什麼,追根究底它也還得從那一場“二點五戰”說起,雖然這事兒本身與實打實的戰爭並沒有絲毫聯繫——“破壞”什麼的畢竟算不上那場戰爭的最根本目的,因此光論“建築”這一行業,雖然停滯許久但終歸不至於“傷筋動骨”、“恢復不了”;而幸運的是,至少在芯啟的世界中他所生活的時代裡,“工程”一類問題的科技狀況顯得稍有些偏甚至足以說是“詭異”乃至“誇張”——至少在戰爭結束後,“澳大利亞駐留軍”完全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將海岸線建造成一座座……“風格互不相同”的“遺址城市”,其中有一些甚至輕微地背離了當地的建材與地質環境……

    ……從這個角度看,再加上戰後各大政府統一認同統一推行的“恢復發展力”,“柏林”這種……算得上“歷史悠久”的城市,“將地底環境做一些‘不影響安全’範圍內的改造”又有什麼大不了?只可惜就算“建築”方面允許,“技術”卻仍舊將“數字城市”這一概念封存在了萌芽階段——是的,技術,就跟“戰爭機器人”的歷史發展流程很像,最開始是“反應慢”、“做不出複雜動作”,然後是“誇張的程序故障率”,再之後還是“反應慢”、“具有極強的被針對性”……

    ……

    ……是的,就算不同的研究流程可能會影響碰上這些問題的順序,但幾乎是每一個企圖製造“戰爭機器”的機構,都直面過這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問題——至於最基礎、最根本的原因,概括起來其實同樣非常容易,那就是“電腦”的數據處理能力,相比起“生物腦”差了足足有數個大等級——一點都不誇張,畢竟大多數“神經細胞”因為結構的原因並不侷限於“二進制”,直白點,“二進制電腦”比生物腦優秀的其實只有“概念化數字的計算速度”而已……

    ……只要脫離了那些簡單的、人們為了便於規劃才製造出來的數字,“電腦”的實際處理能力依舊是至今都很難解決的一個問題——近似“交易”,用“複雜問題的處理能力”換取了“簡單計算的速率”,可問題是“現實問題”若是用“數字”來概括,那又能容易到哪裡去?因此,“數字城市”,至少在芯啟這時候依舊是一個尚未實現……甚至尚未證實可行性的“概念”而已……但“神經細胞”“神經細胞”,所起到的作用難道僅僅只是一個“算法單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