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後知誰在 作品

第一百零一章:迴歸

那處礦產位於尋烏,規模不大,僅僅僱了幾十人而已。

若是如此,倒也不至於被鄧百川拿下,畢竟這個時代,煤炭、木炭等取暖用品基本上屬於奢侈品。一斤上好木炭的價格可以賣到六文錢,等同於兩斤糙米。按說,這其中大是有利可圖。可問題是這裡是江浙一帶,冬天其實也沒那麼冷。雖然後世經常有人拿南方的冬天開玩笑,但對於這個時代的窮人來說,忍一忍就過去了。

而富人呢?人家惜命得緊,寧肯多花點銀子購買上好的木炭,也不會使用毒性大的石炭。所以石炭在南方就處於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

所以,要想銷路好,只能將石炭運到汴京一帶。如此倒也能獲利頗豐,然而,要想到汴京,最高效且低成本的方式是漕運。可為了保障漕糧的運輸,汴河上一般只能走官船,其他船隻要走,需得交一大筆過路費,一來二去得不償失。

如此一來,那礦主就只能無奈放棄了。

鄧百川本來不想吃下這麼個雞肋,但他想到,慕容復此舉可能是在為慕容家復國大業謀劃-畢竟石炭也可用於兵刃鍛造,雖說成本遠較柴薪為高。

慕容復想的則不是這些。

歷史上的抗倭名將,戚繼光就是以礦工為基礎,建立起來他那支名垂後世,令倭寇聞風喪膽的戚家軍的。

首先,礦工不比佃農。這個時代,一支由自耕農組成的軍隊可能在與敵人接觸的那一瞬間崩潰。但一支礦工組成的隊伍卻能保持良好的協作性,表現出更強的戰鬥意志。

至於為什麼一定要有一支這樣的力量呢?想想被梁山借糧的祝家莊就明白了......

慕容家光田產就有八千頃,這樣一份家業不知道多少人惦記著呢。不然你以為少林僧眾習武難道真就只是為了強身嗎?

不管他日的打算是什麼,總歸要手裡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力量才安心。算算時間,方臘現在應該還是一個孩子。但保不齊他日江浙不會來一個朱勔這樣的庸官,掀起一場亂子來,未雨綢繆總歸是好的。

慕容復對鄧百川的表現很是滿意,吩咐了幾句就讓他下去了。

接著他又叫來了易大彪兄弟。他們二人仍舊是之前那副樸素的打扮,一點沒有因為慕容家給出的豐厚待遇而改變本色,這倒是讓慕容復很是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