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三一九章 上海灘風雲(一)


陳得利已經從蘇州趕到了上海縣。

此時的上海縣城依舊是城牆包裹的小縣城,但是城外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上海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別稱申。4、5世紀晉朝時期,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1帶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滬”,故上海簡稱“滬”。1843年後上海成為對外開放的商埠並迅速發展成為遠東第1大城市。

道光2十5年上海縣洋涇浜以北1帶劃為洋人居留地,後形成英租界。道光2十8年以虹口1帶劃為美租界。道光2十9年以上海縣城以北、英租界以南1帶為法租界。

此時是咸豐3年,上海縣城依然是1個圓形圍牆圍起來的普普通通的縣城。

只是這座縣城的北側就是法租界,向東北方向沿著黃浦江是英租界和美租界。從來沒有哪1座縣城與洋人接觸的這麼近,就連廣州都沒有這樣。

在這裡洋人能夠自由地進出縣城,瞭解中國人的生活。

這裡的華人見到金髮碧眼的洋鬼子也不會感到奇怪。

縣城的東面有1棟兩層的門樓建築正對著黃埔江面,與江邊的1座抄關共同組成了滿清的上海海關。

負責這裡的人名叫吳健彰,此人任職滿清蘇松太道以及江海關監督。

說起吳健彰,絕對是1個非常勵志的人物。

吳健彰出生於乾隆年間,今年已經62歲,名天垣,號道普,廣州府香山縣前山翠微(今屬珠海)人。

早年的吳健彰出身貧寒,以販雞為生,加之小名阿爽,故得諢名“賣雞爽”。

20歲,吳健彰嘗試與洋人作小額買賣,後來進入廣州的洋行打工,充當僕役。

由於他乖巧勤快,善揣摸洋人心意,更學得英語流利,故頗受洋商器重。

他遂積累資金,與外商貿易,逐漸致富。鴉片戰爭爆發,吳健彰憑著經營茶葉貿易,積累巨資,並投資怡和洋行,成為該行7大股東之1。約道光2十5年,吳健彰結束廣州的生意到上海,經營茶葉貿易、典當業等,成為上海灘的大買辦。

此時的吳健彰已不是“賣雞爽”,連洋人都改口稱他為“爽官”了。

吳健彰與上海怡和、旗昌、寶順3家大洋行聯繫密切,業務不斷拓展,成為近代早期上海灘的著名買辦。

吳積累巨資後,不斷納錢捐官,道光2十7年以白銀5十萬兩,捐得蘇松太兵備道記名按察使兼江海關監督的肥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