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五四八章 物以類聚


在董良的敘述下,1個龐大帝國崛起的過程鮮活地展現在大家的面前。

“我說過,我們華族是有大氣運的。”

董良繼續說道:“原本我們與英美交惡,與西班牙開戰,這幾年都要窩在南邊隨時迎接列強的報復。”

“但是突如其來的克里米亞戰爭,為我們華族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個人的發展需要機遇,1個民族與國家的發展,同樣需要機遇。抓住了機遇,國家和民族可能騰飛,錯過了機遇,那就只能被人家踩在腳底下。這個世界終究是還是1個弱肉強食的黑暗叢林。”

董良決定今天好好給手下上1課。

國家機遇這個東西真的很重要,他還記得在另外1個時空,華夏正是抓住了1次次機遇,才能夠在近代沉淪百年的情況下逆勢崛起。

1戰、2戰,華夏都站隊成功,朝鮮戰爭、對印、對越反擊戰,改革開放……

每1次華夏都抓住了機遇,才能夠成就後世的成功。

原來董良覺得利用克里米亞,歐洲列強無暇東顧的窗口期,完成驅除韃虜的大業就可以了。

後來他想想,還是不夠。

僅僅是這樣,依然沒有將這次機遇利益最大化。

進攻遠東與別的地方不1樣,不需要太多的兵力。

因為沙俄也僅僅是在這兩年才將勢力延伸的到這裡。

這就控制了戰爭的成本。

而且這裡的夏季短暫,漫長的冬季就連行軍都非常困難,更不要說打仗了。

所以說在當地立足才是最重要的。

假如現在攻下遠東地區,沙俄因為克里米亞戰爭根本就沒有能力派遣足夠的援軍過來反擊。

這樣華族就能夠安心在這裡發展兩年,修建堡壘、城池,開辦農場,囤積物資。

到時候沙俄遠道而來,而華族在這裡有城池,有物資,那麼還會害怕沙俄嗎?他們打不下這裡,到了冬天還是要退走。

要是再過幾年會怎麼樣呢?

那時候的沙俄剛剛結束克里米亞戰爭。戰敗的陰雲瀰漫在國內。

這個時候華族再去挑釁沙俄,他們1定會加倍報復。

通過對華族的仇恨來轉移國內百姓的注意力。

沙俄的國內矛盾已經相當嚴重。19世紀的沙俄,跟它那個時代名聲在外的1批思想家、文學家1樣,在性格上是1個非常奇特的矛盾綜合體——1方面,作為撲滅法國大革命野火的“歐洲憲兵”,沙俄非常反動而落後。

但另1方面,正是在1而再再而3的擔當“歐洲憲兵”的過程中,沙俄貴族們開始認識到了其國家自身的體制有多麼陳腐、農奴制有多麼惡劣而不人道、沙皇的君主專制又是怎樣1種在歐洲各國中獨1份的奇葩存在。

這種覺醒最終導致了1825年沙俄皇權交接過程中的“12月黨人起義”,進步貴族們公開率軍反叛,要求沙皇進行君主立憲改革、擴大議會權利、甚至廢除農奴制。

雖然這場起義被尼古拉1世嚴厲鎮壓了,但給這位沙皇留下了極大的心理陰影。

為了維持統治,尼古拉1世1改沙俄此前銳意向西方學習的態度,嚴禁沙俄貴族去西方各國留學,甚至連旅行、通婚都進行了限制。

他還在國內設立了監察機構,要求每個沙俄公務人員同時都兼職成為思想審查員,嚴格控制西方啟蒙思想在俄羅斯民間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