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九九九章 真正自由的國度

  這顯然是比沙俄人統治這裡的時候要強多了。

  南京城,下關碼頭。

  蘇達拎著兩個大箱子走下客運班輪。

  這種在華族沿海行駛的專用客運班輪比歐洲的那些商船要舒服多了。

  幾年過去了,曾經的那個少年已經變成青年,瘦長白淨的臉頰,筆直濃密的眉毛,深邃的眼眸,絕對是少女眼中的夢中情郎。

  客運班輪上一位來自廣州城的富家小姐就總是製造與蘇達偶遇的機會。

  不過蘇達的心思似乎並不在這上面。

  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讀書看報,整理自己的想法。

  這次回國,他有很多事情需要實踐。

  之前經過南洋的時候,他去呂宋看了父親的橡膠園。

  家中有多座橡膠園,不過以呂宋的那一座最大,其中傾注了父親太多的精歷。

  那裡確實非常漂亮。

  但是蘇達覺得還有很多不足。那裡的工人見到他之後會像僕人一般恭敬。

  他們從來不會對父親的決定提出質疑。

  蘇達覺得這些人像是機器一般,又或者說像是牲畜一般。

  這不該是一個健康社會該有的樣子。華族要想發展就必須要發揮每一個人主觀能動性。

  不能為了方便管理就將一部分人的主觀能動性給遏制住。

  當然了,也許是自己有些操之過急了吧。開啟民智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接下來他又去了廣州,回到了自家的祖宅去祭拜先祖。

  一路上,他看到了華族建立之後,南方的巨大變化。

  自從離開了馬六甲海峽之後,南海之上,華族的商船隨處可見。

  大海將華族南方與南洋地區的城市連成了一體。

  沿海的港口城市發展的都比較快。

  蘇達認識到商品果真是要流通的。

  在流通中商品的價值雖然沒有變,但是其使用價值變了。

  假如一戶人家一年只要消耗500斤糧食,但是他卻生產了1000斤糧食。

  那多出來的500斤糧食便無法產生出使用價值。但是有一些工人,他們專門生產傢俱。他們的傢俱不能自己用。

  用不了便無法產生使用價值。

  但是當那500斤糧食換成了傢俱。種糧食的人家,因為有了傢俱,生活質量提高,這些傢俱在使用中產生價值。而那500斤糧食也被製造傢俱的工人吃掉了,同樣產生了價值。

  因為存在交換,人們就能夠一直從事自己熟悉的生產活動。一項生產活動做的熟練了,才有可能會產生創新。

  在這個過程中生產效率便能夠得到提高。

  而基礎建設,比如說道路、房屋。會在這種穩定的交換過程中越來越完善。

  從外表上來看就是城市變得更大了,道路變得更寬了,人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

  如果一直這麼穩定地發展下去,華族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在董良的書房中,蘇達得到了自己的答案。

  突然間見到自己喜愛的學生,董良也是非常興奮,空出了大量的時間與蘇達交流:“蘇達,經濟的發展,不會筆直上揚的,一定會是波浪線。有上升也會有低谷,這是人性的貪婪決定的。如果一戶人家能夠一個月吃上一頓肉,那麼他們就會想要一週吃一噸。能夠一週吃一頓,他們就會想要每天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