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 作品

第258章 以銖對鎰

    ()        楚王負芻四年十月初,看著地圖上作為秦軍標誌的黑色日漸逼近在楚國邊境,項燕便感覺,胸口似乎是被一團黑雲壓迫,讓人喘不過氣來。

    這半月來,前線斥候哨探傳回的情報在不斷刷新,秦軍的人數,從最初的二十萬、三十萬,不斷攀升,一直到近來的“疑為五六十萬”!

    “六十餘萬人……”

    光是聽到這個數字,項燕的兒子項榮便發出了一聲驚呼。

    “楚國的淮北、魯地、淮南、江東、江南加在一起,也不過六十多萬戶……”

    這個數字當然有水分,江南江東地區的不少越人蠻夷聚居區是無法統計戶口的,而包括項氏、昭、景、屈等貴族也有不少依附的人口,但總的來說,全楚人數不過五百萬。

    “秦以傾國之力益兵來攻,楚國亦只能悉國中兵以拒秦。”

    若想以相同的軍隊對抗秦軍,那麼,每戶就要徵兵一人,這意味著,楚國要讓至少十分之一的人口脫離勞動,趕赴前線,在秦國,這或許不難,但在楚國,卻是絕不可能的!

    因為楚國體制與秦國大不相同,其軍隊由三部分組成,精華是駐守國都的“左、右二廣”,這支兩萬人的軍隊是楚國的常備軍,楚王只把右廣調給項燕使用。

    此外還有縣師,這是楚國的地方部隊。主要部署在楚國的邊境地區,由縣公們統率,以淮南淮北居多,這些縣師構成了楚軍主力。

    但更多的,還是各地貴族的私卒,封君貴族們得到楚王號召後,便帶著臨時徵召的領地武裝彙集到一起。雖然項氏、昭、景、屈之卒戰鬥力不亞於縣師,但大多數私卒成分複雜,戰鬥力堪憂,並且由於貴族們對戰爭的積極性不同,有的人傾族支持,有的人卻藏了一半的武裝。

    所以眼下項燕手裡,只有十多萬兵,二十萬民夫可用,這已經是楚國負荷的極限了。

    就在此時,隨著一聲通報,大帳幕門被掀開了,一位三十餘歲的中年貴族進入營帳中,向項燕下拜。

    “昭華奉王命,率私卒至!半載未見,上柱國依舊神采奕奕!”

    項燕連忙扶起了他:“子華辛苦!不知子華從江東帶了多少人來?”

    昭華應道:“三萬人!”

    “三萬……”

    項燕點了點頭,楚國三大公族昭、景、屈,昭氏出自楚昭王之子子良,楚國許多名臣如昭奚恤、昭魚、昭雎、昭陽都出自昭氏,如今已傳承三百年,但東遷後有所衰落,已不如景氏興盛了,領地也不如屈氏大,但昭華帶來的人,卻比景氏還多。

    昭華知兵,也是項燕很看好的少壯將領,便拉著他走到地圖前,指著上面的形勢道:“此般情形,子華想到了哪場大戰?”

    昭華看著地圖上犬牙交錯的兩軍形勢,有些憂慮:“與秦趙長平之戰十分相似……”

    都是決定國運的大戰,都是雙方以大軍集結於邊境,隨時可能爆發激戰。

    “然也,但秦趙戰於長平時,秦軍兵力遠不及今日,而楚國卻連四十五萬人都湊不出來。”項燕無奈地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