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 作品

第389章 狡兔飛鳥

    ()        解決了五部爭地之事後,黑夫沒有急著回義渠城去,而是帶著百餘親衛,在大原各地巡視。

    “董志塬頭顯奇觀,茫茫平原遠接天”,後人用這句話誇讚大原,的確,跟周遭千餘里內,溝壑縱橫的梁峁相比,大原就好似一塊平坦無垠的大平原,進入其深處後,根本不敢相信自己走在高塬上。

    每過一段距離,黑夫便下了馬車,讓隨行的田吝夫、田佐吏等農官查驗水土。結果發現,大原有十三條溪流,均勻分佈在方圓兩百里內,森林覆蓋率還不錯,後世水土流失的情況幾乎沒有。而各地土質也土層深厚,質地鬆軟,十分適合耕種。

    當年,周人祖先要是打得過這裡的群戎,說不定就來此安家落戶了。

    面容黝黑的老田官將手裡的泥土扔下,舔舔嘴唇道:“郡尉,只要水夠,此地不僅能種粟,還能種麥。”

    另一位田嗇夫也道:“大原地平,很容易犁田,若是人手充足,開出百萬畝新田不在話下……”

    得到專門搞農業的田官如此彙報後,黑夫更加確定,公孫白鹿提議的,讓大原轉牧為農,以養活更多人口,解決牧場爭端,是可行的。

    後世還有句俗話:“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邊”!要知道,以後很長時間裡,這也是被稱為“隴東糧倉”的豐饒之地啊。作為北地郡最適合搞農業的地方,即便以現在的農業技術,養活萬戶人家不在話下,如今卻住了萬餘戎人便嫌擠,這簡直是對資源的浪費。

    但黑夫的想法,與公孫白鹿又略有不同。

    “讓戎人棄牧轉農,就好比逼迫一匹戰馬卸下鞍韉,套上農具去犁田。”

    儒生言,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西方曰戎,被髮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戎狄與華夏,最明顯的區別不是血緣,而是生活方式,戎狄的生活習慣根深蒂固的,不是一道政令就能更改的。大原戎人雖是半農半牧,但就黑夫所見,無疑還是畜牧為主,他們按牲畜數量衡量各家貧富。田地隨便燒片林子,遍地撒種,既不精耕細作,也不施肥澆地。

    強迫他們棄牧務農,肯定會遭到巨大的反抗,即便成功,黑夫也很懷疑戎人種出來的糧食,夠不夠他們自己吃。

    再說了,要是所有戎人都跑去種地,疏於騎射,北地騎兵可要損失一大批兵源呢。

    所有,黑夫的計劃,與公孫白鹿第二個想法,不謀而合!

    “郡尉,要我說,既然大原已容不下這麼多人和牲畜,五十年前的禁令也過時了,不如請朝廷放寬禁令,讓五部遷往他處放牧……否則,就算是郡尉令五部和解,過上幾年,五部一樣會混戰流血,那時候,事情恐怕就不是拔河便能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