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 作品

第525章 取之於無形

    15萬石,可以供應一百萬戶家庭,約五百萬人口。這就意味著,膠東在滿足自己需求的基礎上,還能額外解決四百多萬人的吃鹽問題!

    而且所產的鹽,還是質量較好的白鹽,不是夾雜了大量泥沙的黑鹽。這年頭的鹽,含雜質較多,許多地方的土鹽,須“澄去泥土”,曬乾後食用,一斗鹽裡有兩升泥土實屬正常。

    這也是戰國秦漢之人吃鹽很重,人均達到45克,遠超後世標準的原因。一來是因為體力活重,二則是因為,吃進去的鹽分其實沒那麼多。

    張蒼十分高興:“如此一來,若能將膠東之法拓展到天下,尤其是琅琊、東海、會稽三郡,每歲可多產鹽二三十萬石!如此,則少府可通過徵鹽稅,獲得巨利!”

    張蒼是專門管度支和量入為出的,相當於國家發改委,自然明白,鹽是代價最低,效果最好的徵稅手段!

    他立刻獻策道:“陛下,臣曾觀《管子》,此書雖是稷下大夫託古之作,卻有很多真知灼見!”

    “其中《國蓄》篇裡,齊桓公詢問管仲富國之策,桓公打算對人口、房屋樓臺、樹木、六畜徵稅,卻被管仲一一否定,在他看來,民予則喜,奪則怒,民情皆然。租賦是看得見的,直接向百姓收取財物糧食,自然會招致不滿。更好的辦法則是,取之於無形,使人不怒!”

    張蒼此言是意有所指的,近年來朝廷開銷巨大,但秦朝懂法律的人多,懂經濟的卻燒。解決辦法,無非是不斷加收口賦,導致天下各郡怨聲載道。

    理論上,口錢一年只需要交一次,每戶100錢而已,負擔不算太重,但每逢朝廷國庫吃緊,都會在口錢上打主意,所以每年每戶200錢是常態,多的時候,竟達三四百!

    中原不少民戶,為了少交無窮無盡的口錢,已經到了生子不舉的程度!張蒼以為,再這樣下去,帝國遲早會喪盡民心,必須想新的辦法。

    但他精於計算,對於實政卻不太懂,好在,黑夫似乎總能以新奇的思路開源……

    秦始皇對如何增加少府收入很感興趣,在海邊的亭驛坐下,讓張蒼細細道來:“如何取之於無形?”

    張蒼道:“很簡單,寓稅於價!”

    他打比方道:“天下戶籍約為六百餘萬,口三千餘萬,按照律令,人一歲以上者,歲繳20錢,一戶合百錢……”

    100錢,這也是每次加徵的量。

    但只要在一升鹽上加價10錢,一斗半鹽就可多得150錢,超過一戶人家繳的口賦了。表面上,政府確乎不曾徵稅,不致引起人民的“囂號”反對,實際卻是“無不服籍者”。

    鹽是非吃不可的,無一民眾可以須臾離開,百姓縱然嫌貴,也得想辦法買。且鹽稅除了直接購買外,還隱藏在很多商品背後,絕大多數人不會意識到,自己買的一隻鹹魚裡面,政府已經通過鹽進行了徵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