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 作品

第548章 騁望琅琊臺

    ()        膠東的那陣風,也吹到了南邊的琅琊。

    琅琊為古莒國之地,後來割讓給了齊國,又一度作為越王勾踐的都城,但越人不能越過江淮守之,遂入于田齊,成了齊國五大行政區的“莒”。琅琊城便是莒地的重要海港,也是秦始皇這次東巡的重要目的地。

    琅琊城港以東,海畔有山,形狀如臺,高百丈,故曰“琅琊臺”。秦始皇抵達這裡時,當地官員已經征伐三萬民夫,拓寬了道路,在琅琊臺上為皇帝修建了一座氣勢恢弘的行宮……

    這座行宮坐落在高百餘丈琅琊臺上,臺下修成“闊三四丈”的御路三條,雲層裡拔起九座山峰,峰間有石道,名曰“雲梯”。時值初春,雲梯兩邊山坡上喬木、灌木等植被遍佈,重新煥發了生機,攀爬過程中猛一回頭,就能望見繁榮的海港和奔騰不息的碧藍東海。

    秦始皇來到琅琊行宮的第一天,就熬了一整夜,批閱因趕路而耽擱的奏疏,這一批就是夙興夜寐,到了雞鳴時分,也睡不著了,索性披上厚裘,讓趙高等親隨陪同,在琅琊臺上觀海望日。

    眼看鮮紅旭日從海上躍出,漫天紅霞,頓覺胸中塊壘頓消,熬夜的疲倦也不翼而飛。

    他索性不睡了,喊來琅琊郡守,問起關於琅琊臺的事來。

    “我看這琅琊臺行宮外牆古舊,壁上滿是藤蔓,修築有些年頭了,最早可追溯到何時?”

    琅琊郡守稟報道:“最早來此處的君主,應是齊桓公、齊景公,皆樂琅琊之景,數月不歸。不過那時琅琊臺上宮室簡陋在,真正大興土木者,應是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二十九年,勾踐既滅吳,欲霸中國,徙都琅邪,立觀臺于山上,周七里,以望東海。

    這便是琅琊臺上七里石城的來歷,難怪建築風格頗有南方特色。

    秦始皇看向一旁的丞相李斯:“會稽到琅琊,有多遠?”

    李斯稟報道:“走陸路,恐近兩千裡,走水路,至少也要千五百里。”

    秦始皇聞言搖頭道:“越王勾踐倒是雄心勃勃。”

    越國這跨越千里的遷都看似不合理,但秦始皇卻能夠理解,勾踐也學了吳王夫差,一心求霸,當時諸侯都集中在北方,而越國的都城在會稽,偏居南方濱海一隅,鞭長莫及,要實現霸業,必須得遷都。

    這就跟秦國想要崛起,必須從偏居一隅的雍,遷到靠近中原的咸陽一樣。

    琅琊顯然是個不錯的地點,南連淮、泗,北走青、齊,聯絡海岱,控引濟河,山川糾結,足以自固。吳王夫差以此為跳板,侵齊伐魯。越人既滅吳,亦出琅邪以覬覦齊魯泗上。

    越人擅長舟楫,琅琊則是優良的海港,琅琊臺的西南、東北方向均有可避風停船之港灣,適於船隻往返。琅琊郡守說,當年越國令水軍士兵兩千八百人砍伐樹木造舟,經過了五年的精心備戰,出動了“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的大規模舟師,一舉佔領此地。

    這數量是十分龐大的,眼下秦朝北上支援琅琊的會稽舟師,也僅到這數量的一半。

    琅琊郡守又道:“勾踐以琅琊為都後,一度稱霸齊魯泗上,據說連孔子都帶著諸弟子七十人,奉先王雅琴,前來拜謁勾踐……”

    “哦?”

    秦始皇來了興趣:“勾踐如何對待孔子。”

    他很好奇,一個是于越蠻夷的霸主,一個是尊周禮的賢人,這二者見面,會是怎樣的場景?

    “聽當地人說,勾踐見孔子的場面可不友善。”

    琅琊郡守稟道:“當時句踐乃身被賜夷之甲,帶步光之劍,猶嫌不夠威武,還要手執屈盧矛,身邊有300名斷髮文身的敢死之士,設在城門之外,孔子及其弟子寬袍大袖,從300人間經過,方能拜謁勾踐……”

    陣勢逼人也就罷了,那勾踐見到孔子的第一句話,便沒有絲毫客氣,直接問:“夫子何以教我?”

    越人就是越人,與中原候伯至少要客套謙遜一番不同,直接就問孔子:請問你拿什麼教導我呢?言語中沒有尊敬,只有挑釁和輕蔑。

    孔子的應對倒也得體,鄭重其事地回答:“丘能講述周公之道,在此,便先演奏雅琴奉獻給君上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