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 作品

第612章 命名

    ()    ?    琅琊管氏乃管仲之後,在做生意前,總會做一番計較。

    通過對行情的分析,管氏認為,距離膠東越近的地方,貂、狸皮革就越貴。比如旅順,必須按照官府給出的價格,從當地縣邑採購,雖然路程短,可實際上,掙不到太多差價。

    反之,當船隊離開秦朝統治範圍,進入異邦蠻夷之地後,貂、狸之皮的價格便驟然猛降!

    朝鮮的皮貨價格,就比遼南便宜數倍!朝鮮的邑大夫很喜愛中原絲帛錦繡,十張皮換一匹布也願意。

    但管氏並未在朝鮮停留,七八個同行在那競爭,已經足夠了,他們繼續往南,希望在朝鮮之南,名為“三韓”的土地上發現商機。

    可在抵達此地一個月後,管通卻很是失望,當地的馬韓人,部落眾多,生產水平大概相當於中原的堯舜時代。他們各有長帥,大者名為臣智,有數千戶之眾,次者名為邑借,幾十到上百戶不等,散在山海間,沒有建立城郭,普通人住的是草屋土室,看上去很像中原的墳冢。

    管氏向馬韓人展示了一些中原絲帛,但不解風情的馬韓蠻夷對這些不夠實用的布料,卻興致缺缺,當地風俗,不以金銀錦繡為珍,反倒對秦軍手裡的銅鐵兵器很感興趣。

    可兵器,是海東商社是嚴禁出售的……

    賣不行,總能買吧?

    但派出去的探險者陸續歸來,他們回報說,越是往南,貂、海狸就越少,皮毛質量也大不如北方。

    而馬韓人,雖然也從事一定狩獵活動,但卻更鐘情於種稻。而當地特產,也以一種特別大的栗子著稱,還有一種細尾雞,其尾皆長五尺餘,可也用來裝飾冠帽。

    但類似的東西,中原有的是,運回去根本無法盈利。

    接觸過馬韓後,管氏發現,這裡既沒有能夠開打的市場,也沒有他們需要的貨物,商隊不得不改變計劃,停止向南探索,轉而沿著帶水(北漢江),向東北部進發。

    橫亙半島的單單大嶺在這一帶變得十分平緩,走了數日,翻過它後,商隊就到了“東濊(hui)”與“貊國”的地盤。

    濊貊是來自燕國周邊的遊牧民,數百年前進入半島後,漸漸融合為一。

    與雖然有少許牛馬,卻壓根不會騎乘,只殺了吃肉,或者以其作為殉葬品的馬韓不同。商隊見到的濊貊人,多是會騎馬的,其人性格強勇,也熱情好客,見到全副武裝的商隊,竟過來主動要求交易。

    有的喜愛絲帛,有的則不愛,漆器也要因人而異,但有一種東西,從遼南到三韓,卻是無往不利的……

    那就是紅糖!

    當濊貊人在商賈邀請下嚐了第一口後,便瞪大了眼睛,野蜂蜜對他們而言是一年難得吃上一次的佳餚,可這些紅褐色的硬塊,卻有不亞於蜂蜜的甘甜!

    食髓知味,濊貊的獵人想要換一些帶回部落,與族人分享,但他們唯一能夠拿來與之交換的,只有手裡的皮革。

    這是一場讓商隊驚詫的交易,濊貊人不僅把所有手上的皮草都交換了,連身上所穿的毛皮衣物也都脫了下來換糖,以至於一群人光著身子回家,他們還示意:

    “明天會拿更多毛皮回來……”

    這次帶水上游之旅,證實了管氏的猜測,距離膠東越遠的地方,皮毛越賤!而大致以帶水為分界,其南則較為溫暖舒適,更適合種地而非打獵。其北天寒地凍,多有貂皮。

    得到回覆後,管通露出了滿意的笑:

    “總算不是空手而歸,管氏要經營的地域,找到了!”

    ……

    相比於管氏商隊跋山涉水,刀間就輕鬆多了,他只需要呆在帶水入海口處,這裡,一座嶄新的城寨,正在慢慢建成。

    最先完工的是碼頭,相比於海道狹窄多礁石的滄海城,這裡是一個天然的深水良港,來自列口的糧船源源不斷送來衣食。

    四千秦軍被調到此處,伐木、夯土、築城,而在大工地和軍營附近,還有一座木柵欄的區域,這裡是軍市。這是尋常事,過去幾百年裡,列國征戰,只要不開到最前線箭矢捨得到的地方,駐地附近就必然會有軍市,熙熙攘攘,皆為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