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 作品

第1016章 草枯鷹眼疾

    “其子孫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其後趙將李牧時,又在匈奴大破匈奴。”

    “當時一個趙國,便已讓匈奴無法南下,但至少能夠自守。而當秦一統燕趙,使黑夫、李信、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匈奴,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又度河據陽山北假中,而通直道,自九原至雲陽,更起臨洮至遼東萬餘裡,將秦燕趙三國長城連在一塊。”

    “當時大單于為黑夫屬下陳平所讒,不能勝秦,遂北徙,直到近來諸侯畔秦,中國擾亂,方得寬,復稍度河南與中國界於故塞。”

    “故由此可知,中國合則必擊匈奴,中國分則匈奴稍得喘息,甚至能反撲南下,佔有更多牧地……”

    作為縱橫之士,又是燕地人,蒯徹對這一片的地緣形勢是爛熟於心的,他甚至還為冒頓,專門畫了一幅燕代地區的地圖,上面標註了各種山川道路城郭草原。

    他當即讓屬下獻上,指點起來:“大單于請看,燕代之地,真乃是草原行國,與中原冠帶之國,必爭的界限啊!”

    現如今,隨著東胡和中原諸侯被消滅,東亞大地上,只剩下兩個大政權,匈奴和秦,代表了遊牧民族和農耕文明,通過三個區域瀕臨,分別是朔方上郡、代地、燕地。

    這一條線,不但恰好是降水量線,還以山川界限,將兩種文明分隔開來。

    “朔方、上郡距關中極近,又有直道,調兵方便,故一旦秦揮師北上,匈奴不可爭也。”

    “代、燕則不然,彼有恆山為阻,距離關中遼遠,秦軍調撥不易,又有趙人、燕人思念故國,與秦為仇,怏怏不服,如今韓廣無援,求助於大單于,此千載難逢之良機也!”

    整個太原、河東,實際上是由無數個山間盆地組成的,運城盆地,臨汾盆地,太原盆地,忻定盆地,大同盆地,夾在呂梁山脈和太行山脈之間的這一連串小的山間谷地,像串糖葫蘆一樣,共同形成一個走廊式的單獨的地理單元。毫無疑問,匈奴如果要對太原發動攻擊,那麼雁門郡將是他們必爭的橋頭堡。

    從太原再往東,翻越太行山,就來到了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除非中原政權控制漁陽、右北平,扼守住燕山各隘口,否則,這個大平原,基本從北到南無險可守!

    總之,代地和燕地,就像是兩個水龍頭的閥門一樣,為中原扼守了來自於北方的遊牧民族的襲擾。中間以太行山這個巨大的“屏風”為界,各自保衛著山西像一顆顆糖葫蘆粒一樣的小塊盆地,以及華河北一望無際的大平原。

    一旦閥門失守,則來自於遊牧者的鐵蹄,則會像洪水一樣一瀉千里,分成東西兩路,對農耕文明進行肆意的劫掠和破壞!

    中原想要在太原、恆山、鉅鹿重新組織防線,無疑會耗費巨大的國力。

    這就是蒯徹給冒頓設想的未來戰略:“匈奴也許無法南下勝過秦,滅亡秦,但可以通過保住代國,讓匈奴人的騎從,可以不斷南下襲擾,讓出徵多年的士卒不得放下兵刃,農夫農婦不得休憩,時間一長,天下見黑夫仍不能兌現其與民休息,兵戈不興的承諾,必憤而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