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 作品

第336章 借貸

    “文山,你也要餘三思?”

    茂陵城中,第五倫又迎來了一個勸誡者,看著自己的師兄王隆,他有些感慨。

    第五倫打擊渭北三十三家豪強時,王隆與其叔父王元作為被第五倫敲山震虎的“虎”,沒敢說話。但今日,王隆卻忍不住來進諫,請第五倫打消風傳於五陵的焚券之事。

    王隆拱手道:“合符節,別契券者,所以為信。有家有國者,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其中以信最為重要,契券本是信譽之憑藉,不可焚也!”

    對王隆,第五倫還是願意講點實話的,沉吟後道:“文山,你雖以文學才幹聞名五陵,但可曾細細行走過鄉里看看?”

    “如今關中小農,大多是五口之家,能在田裡耕作的壯勞力,不過才二人,二人合力,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穫不過百多石。”

    “春耕夏耘,秋獲冬藏,平素還得上山砍伐薪樵,替官府服徭役,運氣不好甚至會被打發到羌中西海去,一去就是幾年。兩個壯勞力,就變成了一個,那種時候,婦孺老幼都得下田才能保證收成。”

    “農夫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才能勉強滿足衣食所需。還得算進平素親戚應酬,紅白兩事弔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家中也沒有餘糧、存錢。”

    “已勤苦到如此地步,可收成卻不穩,還得擔憂水旱突發,以及官府急政暴賦,賦斂不時,尤其是新莽時的朝令而暮改,一言不合就要訾產徵收糧食,逼得多少農戶家破人亡。”

    “於是每逢天災人禍,青黃不接,亦或是交不出口賦,小農就得借貸。在城郭附近的,向‘子錢家’,也就是高利貸者借錢糧;在鄉野者,則求助於大宗及豪強富戶。”

    “但利息都很高,來年還不上,便是利滾利,最後利息高於本金,小農就只能賣田宅甚至將自己也賣為奴婢、做佃農來償債。”

    這些事,一心沉迷於文學的王隆或許有知曉,但想要他躬身去細細瞭解,是不可能的。

    畢竟他更多的時候,也就是站在長平館上,看著外面悲天憫人,感懷傷春罷了,寫一篇賦也是強說愁而已。但第五倫雖也曾登臺閣,但畢竟是曾花了功夫,腳踏實地,在民間仔細調查的。

    “餘當年在第五里時,已痛疾小宗旁支受債之弊,悉數免除,又建義倉應急。做戶曹掾時,行走於渭北諸縣時,據查,一里之中,或有泰半之人是佃農,這其中大多數,就是因為借貸,不得已賣了田,幾代人下來,當初借的債利滾利,沒有還清的時候。”

    “佃農收成只留口糧,其餘都交給了債主,明明辛勤如此,也不敢再借,可當年留下的利息卻仍越滾越大,根本見不到頭,只能做更多事來償還,諸如充當部曲服役,送兒女為賤奴。而以渭北三十三家尤甚。經過治粟校尉計算,一些佃戶所欠利息,已經十代人都還不完。”

    他放過貸,管過貸,查過貸,甚至為了試驗,親自借過貸。第五倫可以自豪地說一句:“沒有人比我更懂債券!”

    第五倫言罷,看著王隆道:“貸一斗之糧,收數代人千石之利,這就是文山所說,萬不可毀的信譽?”

    如今,隨著三十三家被打掉,大宗被抄查的土地分給了士卒,而這些債券也落到了第五倫手裡。

    無非就兩個選擇,繼續沿用,逼迫那萬餘戶佃農繼續含辛茹苦上供,做實際上的農奴。

    亦或是……幫他們將頭頂上壓了不知幾代人,永遠沒有出頭之日的債券大山,一把火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