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 作品

第369章 公平

    漢家氣數已盡……沒有乎。

    根本不是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而是將一個不容反駁的結論擺在面前,然後要你就此展開論述,補全證據。

    看到這題目,機敏的人立刻意識到。

    “魏王是徹底不裝了!”

    但仔細一想,第五倫也從來沒裝過,自鴻門起兵法檄文開始,他就絕不言漢。世人可以抨擊第五倫對新莽不忠,卻不能拿漢家非難他半個字。

    現如今,魏國已經和兩個漢開了戰,與北漢也徹底翻臉,儘管還沒稱帝,但魏王之心,懂的都懂。

    而這題目一出,不懂的也懂了。

    躁動不安是有的,畢竟自新莽滅亡,“人心思漢”已經喊大半年了,腦子慢的人還沒轉過彎來。

    但這一次,卻沒有任何一個人膽敢棄考,來參考的人,都是願意投身新政權者,也早該有這種覺悟。更何況身後的武官,前頭的文吏,多出自魏王舊部,都在曉有興致地盯著他們。

    誰若敢投筆而出,相當於公然承認自己是復漢派,後果不堪設想。

    那些身在魏營心在漢的人,只怕要掙扎糾結了,但承宮卻沒那麼多思緒。

    不論漢、新、魏,能讓他和弟子們過上好日子的,就是好朝廷!

    承宮思索了起碼一個時辰,這才捋起袖口,將陋筆蘸墨,緩緩下了筆。

    他容貌雖然可稱醜陋,但字卻極好,可惜學問不太出眾,文采也很一般,只能根據自己多年的見聞和感悟,徐徐道來。

    承宮經歷過漢末的黑暗,後來從琅琊跋涉到長安,有了一路上的見聞和種種境遇,好歹言之有物。

    其他人也陸續下筆,筆尖劃過竹簡的細響,刀削刮磨的沙沙聲,還有呼吸、嗟嘆、咳嗽——好歹沒有邊為大漢哭泣邊寫的。

    太學四館之中,兩千多名士子讀書人,絞盡腦汁,從各種體位姿勢,來論證漢家氣數已盡,這是多麼難得的盛況啊!

    主考官王隆從考場外巡視經過,看到的就是這一幕,微微頷首。

    “此乃一舉多得,這也是在為日後大王正式稱帝,做輿論準備啊!”

    ……

    策論要求五百字左右,受篇幅限制,沒法寫太多,但殫精竭慮的程度,比昨天只多不少。

    承宮走出考場時,抬起頭,感覺脖子快斷了,天空依舊是陰沉沉的,就像弟子們的面色一般。

    他們考的並不好,想想也是,一群來自武功鄉中的“小鎮青年”,最年長者三十,最少者十六,幾乎從沒離開過家鄉,平生接觸過最新鮮的知識,便是承宮帶來的。

    然承宮也非名儒,夫子的水準決定了弟子們的上限,書翻來覆去就是那幾本,壓根接觸不到更廣闊的世界。

    要他們去做刀筆吏、計吏、田官的工作,或許能夠很好勝任,可驟然談王朝氣數這種大問題,確實是強人所難了。

    想到這承宮就頗為後悔,自己平素謹慎,少言時政,若是能多與弟子們談論一些就好了。

    看似簡單的策論,卻是對人文辭、史學、政治乃至於立場的考較,這些東西,絕非承宮不藏私,就能教會他們的啊。

    他如今只能繼續寬慰弟子們:“無事,只要不要寫成‘漢家氣數未盡’便好。”

    眾人都笑了起來,他們雖然是鄉下人,但還沒蠢到那種地步。

    塵埃落定,放榜得到三月初十,有的弟子覺得沒希望了,打算提前回家去料理農事,但承宮留住了他們,說好要一起進長安城看看。

    離開太學生舍,往北行六七里,盡是郭外里閭,雖然樹木基本被砍光了,但街衢通達,依舊有不少行人。

    巨城雄偉,他們從城南覆蠱門入,總算能一觀這京師風物。

    只可惜,和承宮當年所見長安既庶且富,都人士女,殊異五方,遊士擬於公侯的情形不同。京師大大凋敝,連路上車馬也比過去破損不少,魏王不需要刻意推行簡樸了,大亂方罷,大家都很窮,縱是尚冠裡、北第甲闕的居民,也要為吃食而煩惱。

    但最起碼,秩序在恢復,希望在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