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 作品

第369章 公平

    第五倫看後笑道:“太學博士弟子佔了大半,一千多人,果然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啊。”

    “其次是五陵士林子弟,拜在各路私學門下,也有近千人,背景差次不齊,富者多,貧者少。”

    而在野沒有師承,甚至像漢相匡衡那樣的窮苦子弟就更是僅有數百。

    黃長問道:“大王以為,哪一批人入選最多?”

    還用說麼?當然是來自臨渠鄉義學的數十人,從幾年前起,第五倫讓人給他們傳授的,便是與考試內容差不多的東西,不但讀經傳,也學史學數,平素還要攆去田間地頭上上課,考核時亦是類似的形式。

    朱弟算是其中佼佼者,他的小師弟們別的不行,這種考試卻最為熟絡。新式義學要推廣,還是得靠考試結果倒逼啊。

    “其次應是五陵士林子弟。”

    第五倫瞭解這批人,思路比僵化的太學生活絡,也關切時政,常有針砭。最重要的是,他們家境富庶,文章寫得那叫一個好啊。

    “再次則是太學博士弟子。”

    作為掌握了最大的教育資源,縱是辯經走了死衚衕,但學習能力並不算差。別的不說,那篇策論,曾經跟王莽哭天,曾經給王莽上過無數歌功頌德文章的太學生,定能寫得花團錦簇。

    第五倫嘆了口氣:“而入選者比率最少的,還是在野無師承的寒家弟子。”

    這次射策,第五倫不考五經師法,算是大大降低了門檻,對寒家子弟乃是難得的機遇。

    但他們縱能在經書題上和競爭者站在一個起跑線上,在常識、數術也不落下風,然策論題,卻能卡死許多寒士。

    要論述漢家氣數已盡,究竟為何而盡,可不是在鄉下幫人寫幾封信就能練會的。

    隨著閱卷結果陸續送到未央宮,第五倫的判斷基本正確,許多寒家子弟,在策論一項上文辭粗糙、見識狹窄,幾乎是全軍覆沒,慘不忍睹……

    考試過程是公平的。

    但考試前的一切,這個世道,卻是不公平的。

    臨渠鄉義學的宗室弟子就不提了,所學貼近考試內容,天然比別人領銜一大截,相當於第五倫給他們開了後門。

    “而博士弟子、五陵士人籍家境、師承優勢,平素能夠閱讀賈誼之文章,觀太史公之論述,耳濡目染。”

    “鄉野的寒家子弟,欲求書鑿壁偷光而讀尚不能有,甚至連論語孝經,都只能聽師長口述,有人在此間隙,還要從事農作,為人計帳補貼家用。”

    這些是什麼?這就是教育資源啊!

    第五倫敢斷言,這次寒士數百,若能入選個十分之一就不錯了,往後比例還會越來越低。

    除卻不肯彎腰低頭的人外,等博士弟子、五陵士人摸透考試規則後,會相應作出改變,往後專門針對應試的書院,或許會陸續出現。

    但在野無師承者,苦於消息閉塞,只能自己摸索,除非當真天縱奇才,能靠自身的機敏努力抹平差距,否則……

    “在步入考場時,他們一抬頭,就會發現,旁人有師長推著,有家族託著,早就站在前方,拉開自己許多個身位了。”第五倫心中如此感慨。

    不過,他是個講究公平的人,所以決定,也給不能射策中第者一個機會。

    有人考試不行,做實事卻可能脫穎而出!更何況,能頂著經濟壓力,大老遠跑來應試,已經表明政治態度了,這樣的讀書人,豈能叫其空手而歸?

    “傳詔下去,只要是堅持考完全程者,縱然未能入榜,亦可發放傳符,若是本人願意,可前往距其鄉里較近軍營應募,為軍中刀筆佐吏。”

    魏國目前仍是軍政時期,營壘裡很需要識文斷字會算數的人。若是不願為五斗米折腰,那也隨他們,否則會被許多士人視為羞辱,反而不美。

    但對來自鄉野的窮士而言,這簡直是救命糧。

    “餘飢甚。”

    第五倫也餓啊,拍腹道:“大魚要留,小魚蝦米,也要盡入我簍中!”

    ……

    ps:第二章在18:00,第三章在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