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 作品

第659章 陰陽不調

    “月體無光,待日照而生光。”

    桓譚沒有像往常那樣出言駁辯,反而陷入了沉思。

    他從小就有仰望天空的習慣這其實很尋常,對這時代的大多數人來說,如果他們想要知道時間,就必須觀察太陽和月亮的高度,若計劃在夜間旅行,就更得了解月相,若在新月時出門,很大概率會摔在溝裡。

    所以桓譚曾無數次見過日月同輝的場面:月相為下弦月時,月亮會在午夜升起,隔天上午時它還會掛在空中,肉眼清晰可見。

    回想起那一幕就能發現,與太陽相比,月亮在白天的光芒頗為晦暗,最重要的是:發亮的一邊,總是朝著太陽!

    若按照渾天說過去的看法:日月星辰皆自發光,這現象可說不通。

    可如果將太陽當成光球,月亮則無光……

    “臣告辭。”桓譚朝第五倫作揖,他要趕回天官署去,用這種新的想法來推演計算,對天文越瞭解,他就明白一個道理:直覺是靠不住的,一切都得有切實的計算!

    但桓譚才轉頭去幾步,卻又小跑回來,從發愣的小郎官手中搶過了那本《周髀算經》。

    “此書且先借臣一用。”

    第五倫笑道:“君山不是說這是偽書,多為謬論麼?”

    桓譚可管不了那麼多了:“蓋天說已證明為謬誤,但其中,或許也有一點真知呢?”

    接下來數日時間,桓譚都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他將舊的“渾天儀”進行改造,把想象中發光的圓盤,換成小球,並將月亮塗黑……然後就整天擺弄這個模型,時而唏噓,時而發笑,經過反覆的推導計算,只有月亮不發光,月相、月食的週期才能完美無缺!

    等他再次入宮時,已在《算經》的基礎上,完善出了一整套理論:

    “日譬猶火球,發光;月譬猶水球,不發光。”

    聽著桓譚的話,第五倫含笑未言,之所以這麼認為,因為桓譚用千里鏡觀察過月亮,發現它上面並非過去設想中的光滑,而是多有凹凸不平,其中更有許多陰影位於低窪。桓譚以為是水,稱之為“月海”,第五倫也沒點破。

    桓譚繼續道:“火則外光,水則含景。故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背日則光盡也。”

    月亮的光是“水中日影”,這下一切似乎都解釋得通了,第五倫還算滿意,按照現在的天文水平,能到達這裡已頗為進步……

    豈料桓譚卻沒完,進一步提出了大膽的設想:“既然月光乃日影,那這漫天星辰,或許也不盡是自行發光,是否也有星星,是映射太陽而明呢!”

    這就讓第五倫很吃驚了,卻見桓譚目光炯炯,獻上了一份他懷疑“不發光”星辰的名單來。

    “西方之太白。”

    “東方之歲星。”

    “北方之辰星。”

    “南方之熒惑。”

    “中央之鎮星。”

    換成後世的話,就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早在商周春秋,中國人就已經發現這五顆星的運行與其他星辰不同,特地拎出來與五行對應,而它們,正好是五大行星,確實不發光,桓譚的猜想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