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 作品

第667章 蜀中無大將

    公孫述不愧做過新朝的官,他當皇帝后,有一點與王莽很像,那便是喜好改易郡縣官名,以符合自己的“祥瑞”。

    比如過去好好一個漢中郡,公孫述非要一分為三,新設“漢中成興上庸”三郡。當然,這樣劃分,也有便於交給不同的臣子鎮守,達到分而治之,可在魏軍大舉南下之際,這種權衡之術,卻導致各郡難以合作呼應,反而易被各個擊破。

    “成興郡”首府西城(今漢中安康),曾經是漢中地區的政治中心,城郭之固、人口規模不亞於南鄭,南扼巴東道,北御子午谷,東方連接上庸,由延岑守備。

    武德十年三月底,當聽聞馬援已破陽平關,沔陽、南鄭都已失陷後,延岑的老部下們紛紛來請見,詢問道:“大王,事已至此,西城還守得住麼?”

    延岑字叔牙,老家是南陽郡筑陽縣人,新莽末年乘亂起兵,加入了綠林的西征軍,成了漢中王劉嘉的部屬。但更始政權不爭氣啊,沒幾年就被赤眉打崩了,漢中也遭到了魏、蜀夾擊,當是時,正是延岑赫然舉兵投蜀,才使得公孫述輕易進入漢中。

    時至今日,延岑已經做了十多年蜀臣,面對屬下們故意詢問,他只無奈地搖頭道:“守不了。”

    延岑以手指腹:“打個比方,南鄭和陽平關是漢中的西門戶,是嘴巴和咽喉,我西城則是胃,上庸房陵是腸子,現在咽喉不守,魏軍的鐵矛,完全可以一口氣穿胃通腸,直捅到後門去,如何守?”

    延岑心裡對公孫述其實並非死忠,十多年前,第五倫剛起兵於關中時,曾派馮衍入蜀聯絡公孫述,魏蜀同盟對抗諸漢。馮衍路過漢中,被延岑所擒,後來又放了,他離開前曾遊說延岑投魏,但延岑當時貪圖公孫許諾封王的條件,做了相反的選擇。

    事後,公孫述履行承諾,給他封了個“沔寧王”,允許劍履上朝,但旋即又分割了漢中,無形中讓延岑的地盤大大縮小。

    若從地圖上看,這“成興郡”可比中原不少郡大多了,然而多是山地,轄下最初才兩個縣,強行拆成五個,雖然公孫述又給了個“大司馬”作為安慰,但延岑心裡的不滿已經種下。

    親信門聽延岑如此說,更是放心,他們本是南陽人士,老家早就控制在魏國手中,不願意為公孫殉葬,都有心勸延岑帶眾人投魏。

    他們知道延岑自視甚高,常不甘於這空頭大司馬,遂逢迎道:“南陽人吳漢投魏,比大王投蜀還晚,如今吳漢已受封魏鎮北大將軍,封爵萬戶,手握大軍十萬。以大王的本領,當年若歸魏,如今地位當不亞於吳子顏……”

    “沒錯,這成家的王,所轄也就數縣,說不定還真沒魏國的萬戶侯闊綽。”

    他們的言下之意是:現在投靠第五倫也不遲啊!

    沒想到眾人一亂說話,卻觸到了延岑的心病,面上不動聲色,暗中卻想:

    “不,現在再舉魏旗,已經晚了!”

    這十來年間,馮衍也沒少派人來贈送黃金,邀約延岑響應魏國。但前幾年是天下局勢未定,後幾年則是公孫述確實禮賢下士,將延岑捧成武將之首,極大滿足了他的虛榮心,有些不好意思跳船,既然魏國休養生息,南北無戰事,日子就先這樣過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