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 作品

第17章 草率了

    列尉郡大尹(大夫)名叫張湛,字子孝,亦是關中人,家在京尉郡廣利縣(平陵縣)。

    張湛在前朝成帝、哀帝時便為兩千石,新朝建立後來列尉郡任職,看上去是平調,實則卻是降了。只因張湛為人古板正直,沒有追隨潮流奉上祥瑞讖緯吹捧王莽,故未能封五等爵,只混了個裡附城,相當於前漢的關內侯。

    張湛倒也沒有自怨自艾,或者心念前朝,仍兢兢業業做著本職工作,前年涇水雍塞改道,若非他積極救災,恐怕會釀成更大的禍患,死更多人。

    而在郡人眼中,張大尹太過肅穆,永遠板著張臉——與曹掾議事時如此,回到家與妻子相處如此,甚至獨自居處幽室中也這樣。

    他官袍整理得整整齊齊,每個褶皺都捋平,長冠扶得端端正正,冠帶在下巴尖鬍鬚正後方繫了個很死板的結。十年下來,沒有任何改變,關中人便給他取了個綽號。

    “三輔儀表張子孝!”

    在景丹回來覆命時,張湛依然詳言正色,直到景丹稟報說第五倫婉拒了闢除,他那張撲克臉上才有了一絲異動。

    身為府君,派親信曹掾徵辟一個小地主家的白身孺子,這是多少人都求不來的晉身機會,多是誠惶誠恐地道謝,即日赴任,但第五倫居然選擇了拒絕?

    第五倫先前讓學、辭孝悌的前科,讓張湛稍稍有點心理準備,他倒也沒惱,只問:“那孺子可說了緣由?”

    他倒是想聽聽,第五倫究竟是要在家裡照顧年邁祖父不能遠遊,還是什麼老掉牙的藉口?

    景丹卻道:“第五倫言,他年紀小,讀書也少,身尚未修,家尚未齊,豈敢貿然為吏,助郡守治理郡國?”

    修齊治平,這是禮記裡的話,也是儒吏的人生信條。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話確實沒錯。”

    張湛道:“而第五倫修身已做得不錯,他重宗族、有孝悌、急人之急、名聞縣鄉,這也是我讓孫卿去闢除他做吏的原因。但他居然說家不齊不為吏?”

    他冷哼一聲:“前朝昭宣時的大將軍霍光,治國有方,幾近於平天下。但因為不學無術,霍光連家也未齊,教出了逆妻驕女橫奴,使霍氏遭遇滅族之禍。可見齊家有多難,小小孺子,口氣倒是挺大。”

    在張湛看來,修身齊家和治國並不矛盾,都是畢生的修為,絕非完成上一階段才能進入下一個。

    景丹應道:“郡君此言有理,但據下吏親眼所見,第五倫在齊家上,的確做得極好。”

    “哦?居然當得起孫卿‘極好’之贊?”張湛起了興趣,他對景孫卿是十分信任的,別人會嫉妒蔽賢,景丹卻不會。

    景丹便先講述第五倫修築義倉之事,是一項很有意思的舉措,張湛聽完後感慨道:“前朝鮑宣曾說過,民有七亡、七死,其中一亡便是陰陽不和,水旱為災。”

    從成哀直至今朝,幾十年了,這迫使百姓背井離鄉的第一亡依然沒得到很好的緩解,反而隨著天災加劇而愈演愈烈。前漢的常平倉制度早已撤銷,地方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兩年前涇水鬧災時張湛深受其害。

    他這大尹倒是很盡職,竭盡全力救助災民,但因為沒有長遠謀劃,救濟糧只能吃幾頓,面對被大水沖垮的土地,災民要撐到來年談何容易。於是在救災官吏撤走後,便產生了一幕幕人間慘劇。

    而第五里的義倉,儼然是一種宗族裡聚的“自救”之路。

    張湛捋須道:“這義倉承前朝宣帝時大司農耿壽昌常平倉之意,於公無損,於私有益,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