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 作品

第35章 家裡有礦

    即便有漢朝皇帝頭上的草木支援,常安柴薪依然貴,第四喜道:“有些人家能買得起米,卻買不起薪炭,還好有芻稿啊。”

    芻稿就是農作物的秸稈,和漢朝一樣,新朝收租時,還要收一份“芻稿稅”,必須實物上繳,作為牲口冬天的口糧,或用於亭舍民戶取暖之用。機敏的商賈經常將多餘的幹秸稈大車大車運進長安售賣,而且這些東西不耐燒,春夏秋還好,冬天時仍不夠長安三十餘萬人燒。

    於是便有了第五倫在城裡看到的情形:由於燃料難敷需求,每到冬季雨、雪時,城內百姓往往不免凍餒。

    “現在才農曆十月中,就已經冷成這樣,再過兩月天降霜雪那還得了?恐怕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場面就要出現了。”

    第五倫如此暗暗嘀咕,但他也知道,自己瞥見了商機,於是問出了一句。

    “何不燒石炭?”

    ……

    這可不是“何不食肉糜”,第五倫在長陵時就見過大塊的煤炭被拉在牛車上運輸,一些地方顯然已經進行開採了。

    但當第五倫詢問第四喜時,他卻覺得是異想天開:“郎君,第四氏在涇北就有個小石炭礦,露天的礦,開採倒是不難。但採出來後,一般只用於燒蜃灰、製陶、燒磚燒瓦用,連鍊鐵都嫌不好。”

    “更別說家居做飯燒火了,又貴又不好點,有人試過,味道難聞!”

    第五倫瞭然,價格高、不方便燒、燃燒產生有害氣體,這是時人不用煤的理由,但最大的原因,還是觀念沒轉過來吧。

    若能解決前兩個弊端,減輕第三個,在無柴炭可用的情況下,煤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於是他令第五福去城內製陶工坊,買了燒窯用剩的煤來。

    眼下第五福在院子一角的菜圃旁,舉著個木杵鼓搗了一會,已將煤塊都搗成煤末。

    第五倫前世小時候,老家還在燒小煤爐,有時候不捨得買,還會自制。他也捋起袖子下手,和第五福將煤末和黃土混在一起,倒點水攪合均勻。

    整個工序裡,唯一可以被視為有點技術含量的環節,就是煤末與黃土比例。這也不是什麼難題,第五倫按照不同比例配了三堆,在院內能被陽光照射的平整地面攤平抹光,再用木碗當模具,一碗一個煤餅。

    剛開始,第五倫是想做成蜂窩煤的,但仔細一想,何必呢?

    這玩意根本沒有技術含量,黃土到處是,煤炭也來源廣,別人一看就學,一學就會。常安不管哪行都競爭劇烈,若能賣得好,今年你賺了錢,明年恐怕就有無數競爭者。

    做生意要學一些遊戲商啊,把產品一次做到位了,明年的dlc還賣不賣了?先做粗糙些,每年改進一點,比同行優秀就行,多掙幾次錢不香麼?

    而最終的目標,是要將蜂窩煤和小煤爐一起賣。

    於是第五倫停了手,只滿足於簡單的小煤餅。

    接下來交給陽光和風即可,回過頭,第四喜蹲在廚房門口滿臉不解地看著這一幕:“石炭加水和土,還能用?”

    他只覺得第五倫是兒戲——就跟小時候撒尿和沙子一樣。

    而到了傍晚,景丹回來時,看到院子裡一堆黑不溜秋的煤餅,也頗為詫異。

    次日又是個大晴天,煤餅裡的水分一點點減少,被第五福撿到廚房裡碼好,第五倫打發第四喜出門去後,便準備試燒了。

    第五倫帶來了四萬多錢,加上景丹湊的份,還有王隆這個土豪贊助,庖廚裡是天天能見到肉的。

    房樑上懸掛魚肉和肘,被煙火燻得黑乎乎的磚砌灶臺與後世農村的區別不大。只是上面支著的是不是鐵鍋,而是甗(yan)、甑(zeng),鑊(huo)等名字奇奇怪怪的炊具,理解成煮鍋、蒸鍋、大鍋就行。

    第五倫挑出不同比例製成的煤餅,塞進灶下,敲打燧石,試著點著——點火,這也是他穿越後學到的新技能,已經越來越熟練了。

    和第五倫預想的一樣,黃土少了,煤餅酥脆,根本無法使用;黃土多了,又影響燃燒質量。

    只有不多不少的那一份,卻在灶裡燃燒得十分順利,第五福和聞訊趕來看熱鬧的景丹也瞪大了眼睛,發現這摻了土和了水的石炭餅,居然燃燒與薪無異,其火候較薪為優。

    而味道和煙好像也比直接燒小了些。

    “成了。”

    第五倫露出了笑,他根據常安的煤價,與薪炭相比較,算過一筆賬。和了黃土後,煤餅的價錢就算比同重量的木炭還低,也仍有賺頭。若能讓城裡的中人之家購買,倒是一條不錯的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