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 作品

新書第267章 渭南渭北

    但誰也阻止不了漢武的決意,自那之後,本就狹窄的渭南平原,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由於人多地少,而耕地不足,許多人都走上了其他的謀生之道。作為四方輻湊並至之都會,地小人眾,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就是搞工商業,甚至第三產業去了。

    “王莽雖開上林為民田,然不過十餘年,無濟於大局。”

    除了新豐附近的“渭穿渠”新開了五千頃田,渭南農業發展基本停滯,京師幾十萬非農業人口的糧食,靠的是哪呢?第五倫入京後,令任光調閱納言府大司農薄冊,又與宋弘求證過,和他想的差不多,除了部分來源於關東漕運,大頭還是來自一水之隔的渭北平原,亦是如今的京尉、列尉、師尉三郡。

    第五倫道:“渭北,尤其是涇洛之間,本多為鹽滷旱地,河流不及,難以灌溉,地廣人稀。然秦時便有鄭國渠,溉田四萬頃,以此富強;後來漢開白渠,復溉田四千五百餘頃。”

    他點了第八矯:“季正來說說,渭北還有哪些溝渠。”

    第八矯當然也清楚:“渭北涇水以西,有成國等三渠。”

    他們臨渠鄉,就是因在成國渠邊上而命名,第八矯對家鄉事務當然不會陌生:“成國渠長二百里,灌溉京尉、列尉兩郡十餘縣,約兩萬頃。”

    “而在涇水以東,又有六輔渠,益溉鄭國旁高印之田,約六千頃。”

    “洛水以東的師尉郡,還有龍首渠,灌田萬餘頃。”

    恐怖的是,這些溝渠基本都是漢武帝在位時修的,他雖然把渭南上林圈了地,但他在位區間,卻創造了數倍於渭南的良田沃畝,關中的農業重心,也自此發生了轉移,大多數良田集中在渭北。

    旱地農業的收穫,很大程度上要依賴年降雨量的多寡與適時與否,但水利工程的興建,卻能使其覆蓋區域的農田,無論旱澇,都能保證一定收成。含有大量泥沙的河水淤灌土壤,增加肥力與產量,故而渭北畝產頗高。

    第五倫頷首:“然也,故而百年之後,渭北膏壤千里,關中沃衍,實在於斯!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如此一來,渭南渭北的情況便清楚了,南邊是大都會和手工業,北邊除了五陵原外,基本都是農業區,在天下太平時節,南北經濟互補,有大司農和五均官來調節,沒有問題,可若是在亂世中……

    “關東漕運已絕,渭南無法自給自足,是故無渭北,則無渭南!”

    第五倫笑著看向眾人:“汝等可聽懂了?”

    第八矯頷首,這就是隔了兩百年,三秦王與如今形勢的不同之處了。

    任光亦瞭然,雖然他經常管糧食,但要論對關中的熟悉和了然,還是不如第五倫這土著。而且任光聰明啊,就算猜到緣由,但風頭還是要讓給明公來出,登時下拜表示欽佩。

    連第七彪也有些明白了,撓著頭道:“這意思不就是……”

    “渭北,就是渭南的父親!”

    此言惹得第五倫大笑,眾人忍俊不禁,還是彪哥總結得好啊,這就是第五倫的歹毒策略了。

    戰略性放棄沒爭到關隘就守不住的常安,將宮裡的金餅、文獻、絲帛、薄冊運走,再捲走一批工匠過河,牢牢佔住渭北產糧區,利用鄉黨之情和數萬軍力控制,這個秋冬,他們會過得極其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