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打青石 作品

第一千九百七十一章 人前顯聖

雷光內部,竟懸浮著一頁紙!

一頁銀色的,輕盈如羽毛,顯得毫無重量,由雷霆之力組成的紙。

紙上寫滿字跡,密密麻麻,看不清楚,只能確定不是正常的文字。

秦桑心中一震,因為這和他預想的不太一樣。

這頁紙,假如只是用來記錄上古秘辛,或者傳承道庭法咒,秦桑固然會收穫頗豐,卻要被迫改變計劃了。

秦桑沉定心神,凝神觀察。

用各種手段都看不清字跡,不過秦桑漸漸發現了這頁紙的不尋常之處。

「果然!」

秦桑神色微微一鬆,露出笑容。

他終於確定了,這頁雷紙並非單純用來記錄的紙張,而是符咒力量的具現。

不出所料,這不是籙壇,而是用來行法的法壇。

這道符咒,比五雷使院印中的任何一道三階神符都更加玄妙。

當是一道四階神符!

四階神符,在道庭之中,對應的可是河圖法位,合體期修士!

「不知是哪一道四階神符?」

秦桑心中無比期待。

要等壇陣復原,方知神符全貌。

秦桑迫不及待,開始全力修復主壇。

與此同時。

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太乙、雒侯、靈蝕、桂侯,秦桑座下四大化神,各領一隊妖兵,分別選取一座分壇,坐鎮四方。

它們一邊參悟壇陣,輔助秦桑,一邊操練妖兵,傳授它們雷火道法。

……

山下已是亂世。

燕國收服邊境小國,立刻出其不意,對祁國展開反擊,迫使祁國損兵折將。

祁國偷雞不成蝕把米,連連退兵,最後被燕國吞掉兩州之地,勉強穩住陣腳。

與此同時,大梁國三皇子奪嫡失利,投奔燕國,主動向燕國國君稱臣,上書請求燕國出兵,助他驅逐亂臣賊子。

奉命下凡,輔佐大梁三皇子的修仙者名為兆都,也是一名築基修士。

主公失利,他便隨之加入燕國,聽從玉朗號令。

獲取大義名分,燕國遂出兵大梁。

兆都和陶謄領兵做先鋒,不過燕國國內局勢已定,無須玉朗親自坐鎮。

燕國國君敕封玉朗為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親帥三軍。

多年以來,玉朗在燕國的威望無人能及,大軍頓時士氣大振。

燕國蓄謀已久,進入大梁國境,立刻打出三皇子的旗號,趁大梁國剛經歷內亂,局勢不

穩,大軍一路勢如破竹,短短一個月便連克三州,兵鋒直至大梁國都。

一時間,大梁國風雨飄搖,人心惶惶。

眼看勝利在望,卻有密信傳來,大梁國新君竟修書祁國,引祁國大軍南下,兩國合兵一處,準備共克燕國。

只不過,究竟是驅虎吞狼,還是一場瓜分盛宴,尚未可知。

玉朗等人召齊將帥,商議之後,決定繼續進兵。

終於,三方大軍在大梁國黃州相遇。

黃州,距離大梁國都不足五百里,黃州境內有大江名杜江。

一旦大軍渡江,便能長驅直入,直至國都,大梁再無天險可依。

對大梁國而言,這就是最後一場決戰。

秋風蕭瑟。

江面上船帆如林。

大江兩岸,肅殺之氣沖天,黑壓壓的大軍,一眼望不到邊際。

杜江西岸,建起一座高聳的船樓。

一隊兵將登上船樓,領頭的正是玉朗、陶謄和兆都。

玉朗不著甲冑,穿一襲白衫,腰間佩劍,如一員儒將。

陶謄和兆都皆為軍中大將,盔甲齊全,走起路來虎虎生威。

眾人登上船樓,江面上的景象盡收眼底。

燕國大軍正熱火朝天忙碌著,建造渡船、搭建浮橋,為接下來的渡江之戰做準備。

大江東岸,敵軍亦不甘示弱,船帆連綿,陸地上忙著修築工事。

「接下來,須是一場苦戰。」

玉朗輕嘆。

燕國連戰連勝,看似一片欣欣向榮之景,可戰爭越多,傷亡就更多。

這和他們下山入世的初衷是相悖的,卻無可奈何。

他們已經竭盡全力做到最好了。

這些年,玉朗和陶謄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們一次也不敢輸。

只有不斷獲勝,儘快結束戰爭,才能終止苦難。

陶謄心有慼慼。

兆都卻沒有多少觸動,在他看來,凡人不過是他爭取進身之階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