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德魏文才 作品

246勳貴的生存之道

  只是在徐鵬舉回到家中叫來兩個兒子後,徐邦瑞對此自無不可,而徐邦寧則明確表示拒絕。

  他哥的性格使然,並不如他那麼在外面飛揚跋扈,現在整個南京城裡的公子哥們大多都是跟在他屁股後面跑,很是威風八面。

  這樣的生活環境下,讓他進衙門裡學習,他當然是不答應的。

  好好的紈絝不做,去做什麼芝麻官啊。

  徐邦寧不願意去,徐鵬舉一時也沒了辦法,只好暫時放下此事,徐邦瑞自然也沒法去兵部學習韜略了。

  只是徐鵬舉又選擇了另一個方法來操作此時,依然是送孩子上進。

  大明朝的最高學府自然就是國子監,都城是南北兩京,朝廷各衙門的班子也是兩套,這國子監自然南京也有。

  徐邦寧不願意去兵部,那就疏通關係讓他去國子監轉轉,其實都不需要去,主要就是掛個名就好了。

  他是看出來的,劉採對於他選擇培育小兒子作為接班人是嚴重不滿的。

  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

  但是有了之前的事兒,徐鵬舉在操作國子監一事上就多了個心眼,明面上依舊讓兩兄弟都去國子監報道。

  但是暗中,他卻找了另外一個人來操縱這一切,這人就是同為勳貴的誠意伯劉世延。

  魏國公和誠意伯,一位是開國功臣武將徐達之後,而另一位則是文官劉伯溫的後人。

  徐達和劉基(劉伯溫)都是輔佐朱元璋定鼎江山的重要人物,本來關係還是不錯的,兩人生前長期共事,是生死與共的患難之交,只是到了徐鵬舉這一代出了一點變數。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實行了兩項影響明朝兩百多年的制度。

  一是把皇子分封為各地藩王,世代相傳與國同休,作為皇權的輔助保障。

  二是把開國功臣封王封侯,也讓他們的子孫可以世代承襲爵位,永享富貴,以激勵後人。

  徐達死後,他的魏國公的爵位由他的子孫代代相傳,而劉基的誠意伯之位,中間一度因故中斷,但最終還是傳了下去。

  正德十三年,魏國公的爵位傳到了徐鵬舉手中,他被朝廷任命為陪都南京的守備,掌管中軍都督府。

  嘉靖十二年,誠意伯爵位中斷多年後,由劉瑜承襲,劉瑜曾主管南京前軍都督府,掌管操練之事。

  劉瑜與徐鵬舉自恃都是勳臣之後,誰都不服誰,終於發生衝突。

  在嘉靖十八年,在一次檢閱士卒會操時,徐鵬舉和劉瑜兩人,竟然因為爭奪主次坐席,大吵一架,鬧得不可開交。

  劉瑜一氣之下,不管不顧帶領本部人馬揚長而去,一時引起軒然大波。

  事後魏國公徐鵬舉上表彈劾劉瑜,使得劉瑜被罷免,兩家從此結仇。

  其實就此事來說,當時徐鵬舉是提督之職,而劉瑜是操江提督,確實比徐鵬舉低一級,朝廷的處置並無不當之處。

  自此以後,在南京城中,徐家和劉家就勢同水火,鬧出過不少風波。

  至少,在外界看來,兩家關係是徹底破裂了。

  只是,作為曾經在朱元璋眼裡“吾之子房”的劉家,已經由文官家族變成了武將家族,而且長期在江南帶兵。

  不管是願意還是不願意,劉家在北京的皇帝眼裡,那就是牽制魏國公家族在江南影響的一股力量。

  只是劉家在由文轉武之後,家族之人或許常年出入軍伍的關係,逐漸變得囂張跋扈、桀驁不馴,經常惹出禍事來。

  每次犯事後劉家必然被罷免,過上一段時間,皇帝又想到劉家的用處,找個理由,或是直接在徐達的祭日又恢復劉家的職務。

  上一代的誠意伯劉瑜因為和徐鵬舉鬧出的罷練風波,最後被罷免了職務,而他也在兩年後病死。

  由於劉瑜的兒子劉洪早卒,劉家在劉瑜死後只剩下其孫劉世延,按制應該由劉世延承襲誠意伯爵位,只是他當時年幼,故作了幾年待襲舍人,長大成年後方才襲爵。

  不過顯然,劉瑜在病死前是和孫子劉世延有過交代的。

  劉家在這個時候雖然算不得大明朝頂級權貴,可是特權卻是很重,當年劉基對朱元璋的幫助太大了,即便劉基最後因胡惟庸冤枉被毒殺,其子也多遭毒手,爵位更是在之後政權更迭中中斷承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