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德魏文才 作品

464心學門人

  裕王淡淡開口說道,“就按你說的做,我一會兒讓李芳派人去查查,順便也查查其他人,是否也和嚴家有芥蒂。”

  至於俞大猷的事兒,裕王也是毫無理由的表示支持。

  “俞大猷原本就是浙江總兵,現在不過是委以副總兵之職,很是合適。”

  裕王當時就這麼對魏廣德說道,讓他儘管打著裕王府的招牌去聯繫兵部的人,操作此事。

  以前,或許裕王對這些武事並不上心,可是現在情況就不同了。

  要想帝國邊境長治久安,沒有能打的將官是不行的,而現在的他已經意識到尋找這些將才的重要性。

  將來自己要想能夠在後宮中享福,不被邊事攪亂心態,那麼自己就必須未雨綢繆,找到這些人,將來啟用他們。

  是的,在裕王看來,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就是這麼簡單,只要找對辦法就行。

  魏廣德在裕王身邊近一年的教學,其實就是讓裕王變得功利起來,希望以最簡單的方法解決問題。

  北方韃子要鬧事,就找優秀的將領去駐守邊關,韃子敢來就打回去,看誰耗得過誰。

  至於邊軍變強最關鍵的就是充足的軍餉,按照魏廣德的話說,帝國的利益都已經被皇室勳貴瓜分完畢,要想從他們手中搶錢怕是會引起帝國內亂。

  內亂,這是裕王最煩的事兒。

  既然如此,那些已經分配下去的利益就不去管它,把視線轉到其他方面去。

  稅課司、局和河道所不是被分給藩王了,鹽稅利益也被朝廷和皇室勳貴瓜分了,還有其他的東西,但是早就被瓜分一空。

  不過沒關係,沒有了這些,那就盯著還留在朝廷手裡的東西,一是鈔關,二是市舶。

  帝國每年南來北往的貨物那麼多,可是鈔關只收到幾十萬兩銀子的稅銀,不夠,絕對不夠。

  既然夷人喜歡我大明貨物,那就賣給他們好了,省的他們從倭寇手裡收購,朝廷參與其中分配利益。

  那些沿海商人反對,就讓皇室勳貴去對付他們,如果不能鎮壓住,就用收回賜予他們的利益作威脅。

  這就是一場交換,用利益交換利益。

  想保住到手的利益,你們就要去欺壓那些商人,反正他們長期這麼做,已經有一套非常熟練的套路。

  以前,高拱教導裕王的是大道理,讓裕王知道何為禮義廉恥忠孝,魏廣德給他講的卻是大道理背後的利益關係。

  任何事務,其實本質就是一個利益交換的過程,參與者權衡利弊作出最後的選擇,而大道理不過是放在表面用來隱藏利益交換事實的障眼法。

  他裕王要做的,就是擦亮自己的眼睛,看清楚參與者真面目,他們的訴求,在不影響自己的前提下平衡他們的利益。

  魏廣德不清楚自己的言傳身教對裕王的影響,不過裕王的反應很符合他的需要,自然躬身從命。

  不多時,門外守候的李芳就被裕王叫進屋子,安排了追查藍道行等方士近期情況的任務。

  雖然李芳有些莫名,可還是遵命行事。

  之後兩日裡,魏廣德拜訪了兵部尚書楊博和兩位侍郎府邸。

  楊博雖是兵部尚書,可大明朝定下的制度卻不是一言堂,如果楊博的意志和兩位侍郎相悖,他們當然也是可以上書彈劾的。

  魏廣德當然不希望看到這些,所以一開始就把目標鎖定在兵部三位大佬身上。

  就在魏廣德為俞大猷的事兒奔走之時,北京城外一所道觀,一輛馬車停在大門外,車簾掀開露出一個年逾花甲的老人,在旁邊隨從攙扶下才勉強下了馬車。

  老人下車回頭看了眼馬車,有些欷吁說道:“老了,下個馬車都這麼費勁。”

  “老爺,下次還是坐轎吧。”

  一個隨從小聲在老人耳邊說道。

  老人只是搖搖頭,看向道觀大門問道:“他到了嗎?”

  “已經到了。”

  那隨從答道。

  “那我們進去吧。”

  老人說著就走向道觀大門。

  隨著老人走近,大門彷彿有感應似的,一扇木門輕輕向裡打開,漏出一條剛好夠一個人進入的縫隙,老人和幾個隨從從這裡走進道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