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未央 作品

第109章 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

方才長樂宮,天子啟堂堂帝王之身,竇太后卻愣是一點體面都沒給皇帝兒子留。

說天子啟想殺手足兄弟,好給長子受封為儲君讓路,這倒也罷了;

說到情急處,竇太后居然還指著天子啟的鼻子,提起了當年,梁懷王墜馬一事!

但凡換個人說這話,哪怕是皇長子劉榮或梁王劉武,天子啟都極可能雷霆震怒,血濺三尺!

只是礙於母子情誼,忠孝人倫,終還是強壓下怒火來。

冷靜下來之後,天子啟也知道:再不給東宮竇太后一個交代,萬一梁王劉武真在睢陽有個閃失,那句‘一尺布,尚可縫",恐怕就又要在不遠的將來,為關中街頭巷尾的孩童們所傳唱。

又考慮到早先,劉榮提出自己可

以去一趟前線,天子啟當即計上心頭,這才把劉榮招來。

“去了睢陽,公子什麼也不用做,只需要三不五時登上牆頭,提振軍心士氣即可。”

“至於吳楚賊軍那邊,我對大將軍、太尉都有囑咐:儘量不要讓睢陽被攻破,且絕不能危機梁王的性命。”

“若事有不遂,公子大可跟著梁王,從睢陽西城門撤往滎陽。”

話說的雲淡風輕,但天子啟的目光深處,卻也不免閃過一絲擔憂。

兵家兇險之地,生死存亡,都並非人力所能決定。

只要上了戰場,那無論這個人是諸侯藩王,還是王公子弟,亦或是天子本人——只要上了戰場,那死亡幾率就不會是零,而頂多只會無限趨近於零。

就拿此番,梁王劉武血戰睢陽來說:為了確保梁王劉武性命無憂,天子啟幾乎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

甚至於梁王劉武身邊,還有天子啟專門安排的人,會在情況危急之時,將梁王劉武綁去滎陽,以保全性命。

但饒是如此,天子啟也仍舊不敢說:梁王劉武此番,必定不會戰死在睢陽。

說句不足為外人道的話:在無所不用其極的保障梁王劉武人身安全的同時,天子啟,也同樣沒忘記以‘梁王殉國"為前提,去做相應的應對預案……

“父皇有令,兒自當謹奉詔。”

“只是晁錯那邊,兒,仍有些疑慮……”

感受到天子啟深藏於眼底深處的擔憂,劉榮心中也不由湧過一陣暖流。

雖然知道天子啟擔心的,並非是皇長子劉榮,而是一個比較合格的儲君太子人選,劉榮也還是為之動容。

因為劉榮知道:能讓天子啟生出擔憂,而不是本能的準備起某人意外死亡後的善後工作,已經是多麼難能可貴……

“公子可是覺得,晁錯不該死?”

大概聽出劉榮話裡的意思,天子啟只輕聲發出一問;

卻見劉榮聞言,只頗有些糾結的皺眉思慮片刻。

待天子啟面上帶上了些不耐,劉榮才語帶遲疑道:“晁錯,倒不是不能死,又或是不該死。”

“到了如今這個地步,活著的晁錯,顯然沒有死去的晁錯,更有利於宗廟、社稷。”

“只是劉濞老賊那邊,不過打出一個‘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作為遮羞布,父皇就當真要殺死九卿之首的內史……”

“兒臣總覺得,多少有些……”

“怎麼說呢……”

···

“額,其一者;”

“父皇這麼做,或許會讓朝野內外百官貴戚,生出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的想法,從而與父皇逐漸離心離德。”

“——畢竟再怎麼說,晁錯擬《削藩策,也是為了完成父皇的願景。”

“最終卻就這麼死了,還死在了父皇手中,朝野內外百官貴戚,未必就不會心裡犯嘀咕。”

“畢竟今日,父皇能因為劉濞一句‘誅晁錯,清君側",便將恩師都給殺死,那日後再跳出個誰,也打起一個‘誅某某,清君側"之類的旗號……”

“父皇難不成,也要將那個人殺死?”

“若是來個十次八次,那我漢家的三公九卿,豈非就都要因為逆賊的旗號,而悉數死在父皇手中了?”

斟酌著用詞,將自己的疑慮道出,又小心打探了一下天子啟面上神容。

確定皇帝老爹沒有因此而動怒,又或是流露出‘大失所望"之類的神情,劉榮才再道:“所以在兒臣看來,晁錯不是不該死,而是不該就這麼死在叛軍打起的大義旗幟上。”

“若不然,吳楚叛賊以為我長安朝堂軟弱可欺,從而軍心大振事小,朝野內外人人自危,自此綱常不再事大。”

“兒臣認為,父皇大可不必在意叛軍打起的大義旗幟,只需要在戰陣之上定了勝負即可。”

“至於晁錯,流放邊關也好,幽禁深居也罷——便是要殺,也大可在平亂之後,神不知鬼不覺的殺。”

“唯獨因叛賊那句‘誅晁錯,清君側"而殺,兒臣認為,實在不妥……”

劉榮之所以會說出這番話,當然不是閒來無事,又或是在皇帝老爹面前找存在感。

恰恰相反:眼下的狀況,吳楚列陣於梁都睢陽,梁王劉武面臨鏖戰,劉榮最該做的,就是儘量不要出現在東宮竇太后,乃至整個朝野內外的視野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