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景 作品

第 134 章 宮廷歲月134

清明既過,至於穀雨,天氣就算真正有些熱了。但這種熱相比起真正夏日的熱,只能說差得遠了。即使是在後世,也不到開空調的程度,更別提夜裡氣溫轉低,被子依舊不算薄呢。




不過,衣服顏色越來越鮮豔,而且材質都換成紗、羅一類,倒是很有夏天的意思了。素娥對下向來大方,也早早賜了衣料下去,讓宮女自己縫製衣服——宮裡當然也會每季發新衣,但份例上的東西總不會有太好的品質,更不足用就是了。




“順儀宮裡的侍女算是真正穿的用心的了...”才人宋覺真瞧過玉殿上下侍女穿上的新衣,說道:“各殿若不是得寵的侍女,哪能穿的這般精緻?偏順儀這裡,人人都是這般的。再有,一些得寵的娘娘那兒,也不限宮娥穿戴。得寵就是有心氣些,也不擔心侍女更奪目,搶了風頭。”




“可這樣的,往往叫底下人放肆了些,眼花繚亂是有了,並不見得有氣度。順儀這裡不同,這些宮娥們穿的鮮豔,卻因著顏色配的極好,不顯得輕浮,這樣沉靜氣度就有了,叫人覺得有涵養,正該時宮裡人的樣兒。”




宋覺真這番話當然是有些奉承意思的,但說的也是真話。素娥身邊這些宮女,大約是受她審美影響,搭配顏色上都不差,喜好更是少有以‘繁’為主的。這般搭配下來,就很有素娥的風格,至少看著不亂,這在宮女中就算比較高的品味了。




哪怕貴人瞧著,也覺得她們這樣很好。




“也不見得多好,不過是宋姐姐偏我,這才順帶高看了她們...”素娥謙虛了一句,才道:“宋姐姐嚐嚐今年的新茶吧...這時候新茶不稀罕,但拿茶迎客也是習俗。”




隨著新茶運抵京城的時間越來越重,穀雨這會兒宮裡的新茶就不算少了,至少名目上的貴人們都有份例。




宋覺真飲一口茶,便讚歎道:“順儀這兒的茶果然比別處更好些...官家說過的,順儀愛茶、懂茶,就連點心果子也嚐嚐用茶來制,特意叫每年最好的新茶都有順儀一份——這樣茶香悠遠,回甘清澈的新茶,反正我今年還沒嘗過。”




“我哪裡愛茶、懂茶了,愛拿茶做點心不過是好吃而已。”素娥這是真心話,但奈何信的人不多,只當她是在‘謙虛’。




“若真說茶本身,我其實品不出多少好歹。最差的、最好的倒是容易區分,可差的不多的,實在不知怎麼說。我還同官家說過,那些最上等的‘白茶’與我,著實是可惜了。”




素娥的味覺算靈敏,問題是,她的口味習慣隨了上輩子,所以品味這時的各樣茶時,就很容易出現評價上的偏差。她覺得好的,不見得是這個時候的‘最好’,她覺得沒那麼好的,或許在此時就能得到極高的評價。




“有什麼可惜的?”宋覺真笑著搖搖頭:“便是最好的茶給順儀,也沒有什麼‘可惜’之說...以順儀的尊貴,難道還配不得一杯茶麼?”




這話其實讓素娥有些不習慣,因為宋覺真並不是出於‘人比物貴’的觀念說出這話的。她




說這話,完全是封建式的,出於地位尊卑的考量——素娥如今已經是正二品的嬪了,地位高貴,所以她哪怕毫無品味,吃不出一盞茶的好壞,也不存在浪費好茶的意思。




甚至那些別人想也想不到的好茶水,她沒喝,就拿來澆花了,那也是她的事兒,談不到浪費。




當然,這樣不習慣的話,素娥在這個時代聽了太多了,所以也只是神情不變道:“倒不是為那個...對了宋姐姐今日來我這兒,可有什麼緣故?就只是為了說說話麼?”




在和素娥比較熟的一些后妃中,宋覺真算是不那麼親近的。她平常也時不時來拜訪,不過素娥有一種感覺,她今天應該是有事說的——平常她雖然也會奉承素娥一二,但像今天這樣直白,這樣多地說,還是不多見。




所謂‘禮下於人,必有所求’,素娥也不是不懂這個道理。




“這...”宋覺真也不是求人的性格,雖然和素娥一直走得近,有些討好的意思,可一開始還是因為性情上算合得來。一直以來大家交往,更多還是抱團取暖,並沒有要通過素娥得到額外的東西的意思。




猶豫了一下,宋覺真才說道:“說來,我這回來尋順儀,也不是為了自己的事兒。原是別人託我向順儀說項...順儀應當知道,官家打算帶著宮廷和朝廷去西京呆一段時間。這要是去西京,就不是人人都能去的。”




說到後面,宋覺真也放開了,左右不是自己的事,素娥這邊答應了固然好,不答應她到時候也只是照實了說...說到底,她就是個傳話的而已。




不必宋覺真將話說完,素娥就完全明白她的意思了。郭敞要帶著宮廷和朝廷去洛陽呆一段時間,後宮不是所有人都能跟著去,到時候誰去誰不去就是有說法的了——此時如同舊唐一般,實行的是‘復都制’,即除了一個都城外,還有其他陪都。




這說起來,和遊牧民族的‘四時捺缽’還是挺像的,只不過遊牧民族的四時捺缽有加強統治的必要,也有供養和‘遊牧’的剛需,所以執行的很實在。而復都制,大多數時候就是個擺設,所以歷史書上都不會提及太多。




增設陪都,可以加強對某一地區的統治,但這更像是中央的美好想象,不能說完全沒用,只能說用處不大。




就比如說明朝時期設南京為陪都,南京作為陪都已經是最有實權的陪都之一了——他本來就作為明朝的首都很長時間,經濟實力還格外強,遷都之後這裡也有全套的領導班子,甚至連軍權都有!如此安排,一則是為‘天子守國門’留一條後路,畢竟北京頂在對抗遊牧民族的前線,本身是極其危險的。實在不行,還可以依託南京迅速建立一個南方朝廷。




歷史上原本就該是這樣,朝廷也有這方面的討論,只不過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不願意,選擇了煤山上吊...而失去成年君主,只剩下太子,太子的號召力遠不如皇帝,這也是造成了南方小朝廷混亂的原因之一,之後很多事也就不成了。